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疏导实践措施研究

来源: 作者:林文 发布时间:2021-10-13 00:18:02

【摘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人数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东中部差异较大。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要解决其存在的身心问题,对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较为缓慢,难以满足众多留守儿童的需求,其存在的学习困难、自卑等问题难以解决,最后可能导致辍学。留守儿童辍学一方面不利于本人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群体的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疏导措施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亲情缺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儿童阶段基本都会对父母有明显的依恋倾向,这种依恋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关系着儿童对客观世界的信任感,同时还会对其个人性格以及社会性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父母给予儿童的关爱越多,那么其对周边事物的信任度就会越高,个人性格也会变得更加完善。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给予其应有的关爱,因此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孤独、寂寞、无助,对身边事物也往往缺乏最基本的信任,而在这种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留守儿童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焦虑,并逐渐形成心理问题[1]。

(二)教育偏差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偏差同样是其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在小学就学,在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其他科任教师,基本都很少会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变化,因此在学生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后,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关心与开导,即便少数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问题,也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应对,无法有效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虑,而随着这种负面情绪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形成。

(三)生活环境影响

相比于其他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更为特殊,而各种细节生活环境差异影响的累积,则正是导致留守儿童易形成心理问题的又一主要原因。例如在隔代教育的情况下,如果祖辈过于“唠叨”,往往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变得过于叛逆,并处于时刻与周围人对立的焦虑状态;而过早承担家庭责任,则常常会使留守儿童过于早熟,并给其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成为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

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多网络沟通软件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留守儿童可以随时利用语音或视频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与父母沟通,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了解父母的工作状况等,拉近与父母之间的距离,缓解自己心中的思念之情。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告诉他们应多关注孩子,给予孩子更多关心,还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就学生的问题随时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2]。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困惑并需要家长的帮助时,教师就要及时与学生父母取得联系,让其关注孩子,及时与孩子沟通。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避免负面情绪在学生内心积压最终出现不良后果的现象。

(二)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留守儿童虽然能通过信息技术与父母交流,但父母毕竟不能总在身边真实地陪伴,所以很多学生会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并伴随着一定的孤独感和迷茫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容易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交往,更不愿意融入集体。说到底,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而教师既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引路人,又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生活的保护者。所以,教师要在学习、生活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多与学生谈心,尝试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要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帮助学生排解心中的孤独感和迷茫感,解决学生心里的困惑。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加强对学生的爱护,营造同学之间相互关爱的友好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情,让他们通过“爱”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心理。

(三)注重团体心理辅导

在留守儿童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中,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便是自卑心理。如果留守儿童不能克服自卑心理,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而对于缓解和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3]。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多组织一些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在团体内打开心扉,进行人际交往互动,通过分析讨论热点问题等方式相互观察、学习和体验,更好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和改善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相应的主题展开探讨,分享自己的见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信为主题,探讨“你觉得自信重不重要?自信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事例加以分析,并与他人分享自己对自信的看法和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疏理自身及他人的事例来发现问题,并逐渐学会正视问题,进而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

三、结语

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探索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的保护性因素,使逆境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同雪莉.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及社工干预模式研究[J].学术研究,2019(3):62-64.

[2]赵燕.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20(10):42-44.

[3]杨铖,苗英华,宋园园.江西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22-25.

( 林文)


责任编辑:杨雪娇

本网站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对网站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团.

四 川 法 制 网 ·法艺文化传媒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