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来源: 作者:何成磊 发布时间:2024-06-13 11:12:50

目前,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高校,陆续建立、出台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教育、预警、干预等相关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有效预防各类因心理、精神疾病导致的学生事件发生。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上发挥了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能力品质,大多数辅导员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重视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能力的提升。

虽然高校注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高校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维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定的职业角色,不仅使辅导员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而且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比普通教师高。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辅导员面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明显增大,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峻。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广,对学生的影响最深。因此,关注并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全面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交往最频繁、最广泛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等不仅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客观反映,同时又会通过长期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影响学生工作的成效。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则是学生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学生工作要取得成效,就要求辅导员分析、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征,把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规律。这势必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有广博精深的学识,还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拓展师生情感交流的空间,有效地影响和感染大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第三,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近年来,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辅导员面临的工作任务、责任风险越来越大,在学历、职称、待遇和社会认可等方面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工作的不确定行、突发性和超负荷工作,势必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只有维护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让辅导员保持积极奋进的情绪、幽默开朗的性格、乐观愉快的心情,才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自身的发展。

二、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途径

1.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学生工作是长期性的、隐形的,难以在短时间内以显性成效展现出来。基于此,高校一是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点,注重情感投入,努力营造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谐共处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育人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教师、其他教职工作用,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共同开展学生教育管理。三是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划定工作范围,避免一出现学生问题或事故,就对辅导员进行责备或问责,要帮助辅导员分析问题成因和寻找解决措施,降低辅导员的压力,让辅导员工作有安全感和成就感。四是对有心理问题困扰或经历过重大学生事件的辅导员,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关心,积极帮助辅导员解开心结,维护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大多数不具备心理学专业或教育学专业背景。虽然辅导员在入职时,学校要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等方面的的短期培训,但要应对辅导员工作中将要遇到的复杂状况是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理论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培训制度,将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训作为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培训体系,让辅导员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辅导员正确认识职业角色,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二是建立相应的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健全心理教育机制以及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测评制度,准确掌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三是常态化开展辅导员心理团辅活动,帮助辅导员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手段和方法,加强自我心理完善,使辅导员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3.拓展心理中心功能。辅导员长时间处在高负荷的学生工作压力中,还需要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特别是经历、处理一些重大学生事件的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最需要心理支持和维护的群体。这就需要高校建立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功能,为辅导员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服务,形成有效的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4.建立激励促进机制。高校建立有效的激励促进措施,是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一是要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的认定和职称职级的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肯定辅导员的工作,给辅导员提供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帮助辅导员找到学生工作的价值和乐趣,增强辅导员的工作信心和激情。二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晋升机制,健全完善辅导员素质能力标准,构建符合辅导员队伍特点的岗位晋升制度,帮助辅导员明晰发展路径,解决辅导员前途之虑。

5.加强专业化建设。高校要利用制度保障和搭建平台,促进辅导员工作更加专业化、职业化,通过培育辅导员研究团队、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等措施,既可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又可以帮助辅导员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角色,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6.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从辅导员工作性质来看,学生工作的压力是无法逃避的。辅导员只有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和自身的心理特点,学会自我调适,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良好情绪,才能更好的促进自身发展,也才能真正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