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现代教育中,广义地把公民教育理解为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主要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份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公民教育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十七大报告中,中共首次在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公民意识,形成公民精神,把自己当作一个公民,自愿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并且意识到对国家、民族所负有的责任和勇于承担这一责任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情感是人在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与人交往并改善自身行为的情感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情感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好情绪,让公众了解组织,愿意用行动唤起公众的热情。高尚的社会情感也会使人们专心致志于某种目标,并为之努力。也能够稳定情绪,统一行动方向、号召人们齐心协力度过难关。同时社会情感还是人际关系的纽带,与人的信息交流,拥有饱满的情绪、感情,更能发展处深刻、牢固的情感联结。
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倡导心理学应当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和困境中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么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在这里,我们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公民精神和社会情感在我们个人成长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重要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关怀”“公民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进行公明精神教育及社会情感教育,就是以将个体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帮助和指导个体自己激活自己内在的潜力,强化个体自尊自信、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公民精神及社会情感。健全的社会首先需要有身心健康的公民。
公民精神是一项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它使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因为有着作为一国公民的责任与担当。社会情感让我们拥有在去积极改善人际关系、群众氛围的意愿与热情。对人类怀有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真诚地愿意帮助他人,面对矛盾也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培养公民精神、社会情感等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我们个体更好地自我成长、适应环境,也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幸福生活。
(侯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