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来源: 作者:王俊雷 发布时间:2021-09-23 14:12:43

摘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占比日趋加重,在职业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发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亦逐步增多。无论是国际或国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伦理学的视角理解其存在,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文化的深层原因剖析问题产生的基本根源,也能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给予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道德、伦理学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出现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从北大弑母案到济南服毒案,从药家鑫事件到黄鑫事件,无论是伤害或被害,伤人或自戕,无不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惨案的发生并非偶然,社会学者、心理学家、教育专家都从各个角度对相关案件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成因基本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性因素和少数偶发因素,如果这些因素能够被当事人所认识、提前理解并自我调适,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惨剧的发生。不幸的是,时光不能倒流,我们只能从血的教训中再度审视心理健康问题;所幸的是,也许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哲学伦理学中讨论问题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因素,从根本上思考改善或杜绝问题的出现。本文将通过引述一些哲学伦理学的讨论,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阐发,旨在以伦理学的视角,辅以心理学的探讨,试图对心理问题产生的最初轮廓进行描摹,以达到认识与防治典型心理问题的目的。

一、与伦理学相关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不同年级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与了内容与方向。其中,对三年级的要求尤为醒目“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中职与高职衔接与过渡阶段,由于价值观、伦理道德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相对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出生于00后的高职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丑恶社会现象影响,自我认知发生偏差。”其中,自我认知发生偏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这种观念的形成多与社会家庭因素有关,社会文化导向、家庭教育的不完整、隔代教育等都有可能为以上观念的形成提供诱因。而一旦观念形成,个体就会表现出爱慕虚荣、娱乐至死、嫉妒攀比、心胸狭隘、抗压脆弱、自卑自恋、回避现实等问题,如不加以干预,则会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伦理学原因

1. 道德滑坡

古今中外关于道德的经典论述多如繁星,从孔孟到陆王,从柏拉图到康德,对于道德的讨论众说纷纭,今天我们依然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讨论。道德感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危机的出现势必会影响主体的价值取向,观念错位,动机和行为发生偏差。网络时代带给年轻一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效率,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带来了如同洋快餐一样的消费观,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更有精神上的,诸如跳梁小丑般哗众取宠的网红们为了点击率,不顾道德伦理底线,越过伦常之例屡见不鲜,更令人遗憾的是,利益至上、娱乐至死的观念通过媒体的大肆传播,已经将年轻人推向了物欲为上的危险边缘。“在网络直播盛行、“网红思维”弥漫的年代里,一些关键性的公共职业,该如何守住底线、控住局面?对于这一问题,必须尽快给出答案才是。”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四善端之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当下社会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媒介应当深思,作为人最基本的要素,在今天的虚拟世界中愈发变得模糊。职业学校的学生与社会接触频繁,加上本身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物欲和利己主义的影响,造成因道德滑坡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2. 道德狭隘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他对道德的形而上的讨论今天看来并不过时,而他对道德的类型也做了分类:绝对的道德、名义的道德、假象的道德。其中后两类道德可以理解为狭隘的道德,名义的道德包含了同情与殷勤,同情是弱化的道德,殷勤则是失去高尚的道德,可能沦为不义。假象的道德包含荣誉感和羞耻心,可理解为“面子”。职业学校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不过后果的追星、不辨是非的娱乐、不顾实际的攀比、不守底线的消费,种种。这些行为的背后正是道德狭隘在作祟。职校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相对较弱,有些学生因家庭残缺导致爱的缺失,为了达到内心平衡或找到发泄渠道,很容易受到极端现象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反复强化而成为心理依赖。以网贷为例,“这些学生与大学生相比,社会知识和阅历更少,还款能力、承压能力更弱。心智不成熟、身体发育足以支撑犯罪、青春期冲动不计后果”是这个年龄段犯罪的基本特征,也是网贷低龄化蔓延的可怕之处。”

3. 道德冲突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观点,个体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结构,构成个体的道德依赖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一层“前意识”,道德感来源于个体对社会规范和伦常的认识,用以规范自我的行为,以达到融合群体,实现社会功能的目的,而本我的欲望始终会与社会规范相冲突,压抑的欲望会因自我的存在而产生抗争的力量。如果自我的调和,即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失当,则会产生心理问题,如不明原因的成瘾、情绪波动、睡眠问题、焦虑抑郁等。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职校中的学生出现的品行问题,多是自我发展过程中受到创伤或阻抗,导致道德功能缺失或弱化,从而表现出超我发育不完善的现象。实际上,职校品行问题学生的良知多数健全,对道德的概念也完整,只是由于以往的创伤性经历导致了某些心理防御功能失调,加上青春期易冲动,导致品行问题,因此,道德冲突也是心理问题的成因之一,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赘述。

4. 道德自省

职校的学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一部分原因,还在于自我观察和审视的能力较弱,对自身道德形象的认识不足,继而导致道德感模糊,出现心理失衡的可能性较大。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到,人要“致良知”,首先要有“本心”,就是要看到真正的自我。遗憾的是,目前出现心理问题的职校学生中,并不能看到真实的自我,日常的手机、网络等已耗尽了他们的心理能量,当网络资源变得乏味、沉闷,他们的宣泄渠道也会宣告枯竭,压抑与无助也接踵而至。道德层面的自我观察能力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这种自省可以帮助他们正视自我、接纳自我、悦纳他人,快速的信息时代阻碍了这种自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信息的获取,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世界蒙蔽了心灵自愈的双眸。

5. 道德观察

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青少年时期需要有相宜社会角色的介入,作为一种符号或榜样,助力主体对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道德也属于这一范畴,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师长便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职校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伦理态度、价值判断等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念,尤其是道德观层面,如果教师的言行不一,道德浅薄,缺乏内涵,则直接影响现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道德感不强的学生,会归因教师的错误言行而变本加厉。

三、对于内涵建设的一点思考

伦理道德原因形成的心理问题表现可能多种多样,但究其根源是心灵的偏差与精神力量的匮乏。对于职校教师来说,要觉悟职业教育与心灵培育同样重要,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实践训练强化习得,心灵培育则需要通过文化熏陶与人本关怀实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四个自信”,从“立德树人”到“三全育人”,政策导向始终以意识、道德、文化、伦理为核心,目的就是要从“心”培养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滋养心灵的养分靠的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字面意思,还有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热爱生命情感,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同类和睦进步的伦常依据,这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教师对自身的内涵建设有目的的培养,在锤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提升道德伦理的思想意识。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观察、关注、关爱、关照职校学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王俊雷)


责任编辑:杨雪娇

本网站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对网站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团.

四 川 法 制 网 ·法艺文化传媒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