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动态平衡

来源: 作者:侯诗宜 发布时间:2024-06-05 16:17:13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大家也普遍意识到教育的竞争对于社会、个人的重要性。新一代人的教育是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四川省教育厅等十八部门印发的《四川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川教〔2024〕7 号)的文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促进心育浸润、五育融合。同时加强家校共育,建立家庭与学校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同向同行的良好家校共育格局.。

如同时代在发展,每个时代的青少年也在随之改变具有时代的特点。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也要明确他们的时代特征。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之下,当代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具有自我选择意识,注重个人权利与生活质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超越了地域、时间和代际的限制。学习渠道的多样化,给当代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因此,他们的认识广度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青少年的特征发展之下,会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过于严厉的教育,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完全的鼓励教育又会使很多孩子变得脆弱难以承受批评。这使得很多家长、老师束手无策,到底要如何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在这其中,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使得内心柔软而坚韧,富有心理弹性,这也要求我们得教育要在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中获得动态的平衡。

挫折教育是指的是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也就是教育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去面对挫折,并在此过程中增强直面挫折的勇气,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育则强调对孩子的肯定和支持。这种教育方式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天赋,而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发现并欣赏他们的优点,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认可和鼓励。鼓励式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自信和积极的态度中成长,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我们会发现,这两者都是在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勇气,那为什么还会产生挫折教育还是鼓励教育这一教育方式的世纪之争呢?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在使用时,都走在了这条道路的极端。比如,挫折教育之下,曲解了“挫折教育”的意义,认为打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能精益求精,激发孩子更多的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压力和困难,纯粹的打击孩子,还怪孩子长不大。使得在挫折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信心不足,怯懦,遇到问题总是从自我身上找原因,导致自身压力过大。而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释放,则有可能陷入抑郁,甚至自我崩溃。而过度使用鼓励教育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负或过于依赖他人的肯定。从小被夸到大的孩子会觉得我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奖励,哪怕我迈一小步都有人夸我,否则就没有动力。遇到不顺的情况,就不知所措,只会躲避,甚至为了得到他人的夸赞而作弊撒谎,歪曲事实,只为了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鼓励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加以肯定,而是要鼓励他们向善向好的方面。在鼓励时也要发现孩子的不足,让其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可捧得过高,以免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的性格。

两种教育模式都是对孩子有利的,问题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地对待,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渠道。因此,要如何正确地使用挫折教育与鼓励教育呢?

首先,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尤其是随便否定他这个人。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在问题解决后,引导他们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下一次面对挑战或挫折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面对。当孩子无法面对挫折时,家长和教育者要引导孩子正视挫折,给孩子树立榜样,分享一些自己或别人面对挫折的态度,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其次,分清楚鼓励和表扬的区别。表扬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下美化和满意的定义。实践研究发现,表扬对孩子长期成长不利,会造成孩子寻求认可上瘾及抗抑能力差。鼓励是给人信心,勇气,帮助找到方向和目标,不仅在是在人取得成绩的时候,更应该是在失败,遇到挫折,受到打击时。鼓励可以让孩子认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只专注于追求完美和取悦他人。

因此,挫折教育与鼓励教育不是二者选其一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持的关系。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完美无缺的。每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挫折教育而言,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情感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理解和鼓励,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同样,对于鼓励式教育来说,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挑战和困难,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

教育是要培养青少年坚定的内核,让他们自尊、自爱、自信,既不刻意讨地去好他人,也不偏执地自我援引。所以教育也是要在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中找到动态的平衡,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责任编辑:杨雪娇

本网站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对网站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团.

四 川 法 制 网 ·法艺文化传媒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