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关爱力量,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秉承礼仪之灯点亮成长之路
来源: 作者:唐丽娟 金玉卓 发布时间:2024-06-04 16:16: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指出“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障儿童合法权益。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既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又要注重礼仪的教育和熏陶功能,共同塑造未成年人的理想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法治为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首先,法治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安全有序的成长环境。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的权益都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未成年人也不例外。法治确保了未成年人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公民相同的权益,避免了因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导致的不平等待遇。这种公平公正的环境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其次,法治教育有助于未成年人树立法律意识。法治教育是提高未成年人法律素养、培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习惯和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法治教育,未成年人可以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避免触犯法律,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再次,法治建设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和心智等方面的原因,其合法权益容易受到忽视甚至侵害。法治通过设立专门的法律条款和制度,对未成年人的权益进行特殊保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和保护措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明礼崇法,传统礼仪中的法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明礼崇法是一个重要原则,礼仪不仅是日常行为的规范,也是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法治精神与道德教化的紧密结合。其一,礼法结合的治国策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出礼入刑”,意味着礼仪与法律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礼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而刑则是对于违反礼法行为的必要惩罚。这种策略体现了治国理政的综合性与平衡性,强调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既重视规范行为,也强调内在修养。其二,民为邦本的民本理念。这一理念指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以保护人民权益为出发点。这种思想体现了法律对人民意志的尊重,强调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法律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其三,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传统中国社会倡导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提倡通过调解来解决争端,避免诉讼。这种理念反映了法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其四,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刑罚则是辅助手段。在司法实践中,应慎重使用刑罚,宽待无辜,体现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稳定的维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和弘扬这些传统法治精神,结合现代法治理念,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礼仪为魂,培育未成年人优秀品格。礼仪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礼仪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育未成年人优秀品格的必修课,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它蕴含着对他人的尊重、谦让、友善等积极的道德品质。通过学习礼仪,未成年人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其次,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未成年人的自我约束。礼仪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范,做到言行一致,遵守公共秩序,对培养未成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再次,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是一个大集体,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交往。具有良好礼仪素养的未成年人更容易被社会接受,能够更快地站稳脚跟,实现自我价值。最后,礼仪教育有助于塑造未成年人的风度气韵和美好品格。礼仪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能够让未成年人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给人留下好印象。我们应该重视礼仪教育,将礼仪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未成年人的自觉行为。

舞蹈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舞蹈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美育心,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其一,表达情感。舞蹈教学是美学教育的一种,提供了一种非言语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中国古典舞端庄、内敛、含蓄,民族舞蹈奔放、欢快、充满生命力,都是内心情绪以及不同个性在舞蹈表演中的体现。其二,释放压力。舞蹈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压力,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宣泄的效果。其三,团队协作。舞蹈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学习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其四,培养审美。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这对于未成年人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四,适应社会。通过舞蹈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能力。通过舞蹈教育开发的潜能,可以塑造心性,培养未成年人的恒心和毅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其六,健康身心。舞蹈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耐力和协调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重视舞蹈教育在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适当增加舞蹈活动的比重,通过舞蹈教学来提升未成年人的艺术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期颐》中的传统礼仪文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编创的舞蹈《期颐》展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舞蹈教育相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美育和心理健康水平。人生礼仪不仅是个体生理和年龄增长所带来的自然进程,还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出生标志着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并在家庭和社会中确认其成员的地位;成年礼则象征着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儿童成长为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年人;婚礼则是社会关系的重组,标志着个体进入家庭生活的下一个阶段;葬礼是对个体生命结束的仪式性确认,同时也是对其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最终告别。《期颐》通过舞蹈来表达“人生四礼”,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讲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选用合适的乐器演奏来增强舞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参与和分析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舞蹈审美水平,不仅呈现了每种礼仪的形式和意义,还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来体验和感受这些重要的生命时刻。在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舞蹈技巧,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学生们更能够体会到每种礼仪背后的情感和哲学思考,不仅身体得到锻炼,也能获得艺术修养的提高,还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校社协同,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承担着对其进行礼仪教育的责任。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礼仪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和长辈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礼仪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家长要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适时进行礼仪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感恩他人;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同时,要建立健全校园礼仪规范,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社会是未成年人接受礼仪教育的广阔舞台。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礼仪教育,通过开展各类礼仪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倡导文明礼仪行为。秉承礼仪之灯,不仅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勇担社会责任,传承民族精神。通过礼仪教育,未成年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杨雪娇

本网站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对网站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团.

四 川 法 制 网 ·法艺文化传媒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