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乃是一种责任,亦是一种良心。于2020年踏入教育领域,先是与农村初中的孩子们“斗智斗勇”,而后又与启蒙阶段的孩子们分享快乐。此间收获诸多,感悟亦深,然而始终苦苦追寻着教育之根,思索着何为教育。初次步入学校时,驱车在山路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车辆沿着公路向山内延伸,沿途愈发稀少。走进一所农村初中学校,看到六楼宿舍中那古老的柴灶,不禁苦笑,反复自问三遍: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
步入校园,便要承担起应尽之责,担任双班生物教师与班主任。在学校的安排下,开启了教育之旅。进入班级,听到他们独特的口音沉默了,看到他们纯真的笑容又略有感悟。心想,这不会是自己一辈子的状态吧?他们的眼神中有欣喜、渴望、担忧、害怕,还有独特的挑衅。在与他们相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他们相知、相融、相交、相会。深入了解后,我的内心像被一只手紧紧揪住,喉咙处仿佛凝聚着一团酸涩,这些都是苦命的孩子呀!与自己完美的原生家庭相比,他们的家庭充满离异、残疾、贫穷、出走与重大疾病。由于文化及地域限制,也出现了诸多令自己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家里是建档立卡户,却生了四个孩子还准备再生一个的,比如初一孩子的父亲年龄已经60岁的,比如父母残疾却靠苦力为生的,比如一两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的。因种种缘由,他们也出现诸多问题,原生家庭的破碎与落后的教育观,使他们与学习格格不入,与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相差甚远。初一年级时,他们用懵懂的眼睛探索新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懂,又似乎什么都不懂。在原生家庭的放任下,他们迎来了躁动。迎来的第一个麻烦是个患重度抑郁的女同学,经三甲医院检查确诊。她课中突然哭泣、跑出教室、不愿上课已是常态,谈心次数已难以计数。我常常思考,真的是心理出现问题了吗?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她问题所在。在一次课堂活动中,她与同学相谈甚欢,父母恰好到校了解情况,但当她父母在教室门口看到她时,她突然大声哭泣,显得格外忧伤,这让自己有所明悟。而后与同学交流得知,这位同学平时开朗活泼,然而当大人出现时,她却会有情绪变化。于是联系其父母,得知他们长期在外地工作,回家次数寥寥无几。至此明白,她或许是想通过此方式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从而获得些许心理慰藉。随后与她父母深入沟通,建议多陪伴孩子、多给予帮助,多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在学校里,也积极与她及她父母保持沟通。自那以后,这个曾经重度抑郁的孩子不再抑郁,心理健康,开心愉悦。
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后,又一个麻烦接踵而至,一个“偷窃的男同学”,班上同学的文具已是第二次不翼而飞。经监控查证,一个乖巧可爱的同学出现了。通过对原生家庭的了解与和家长的沟通,发现家中贫困,无经济来源。本想对他进行谈心教育与批评教育,思考后更换方式解决此类问题。在那次班会课上,毅然决然直面此问题,缓缓说道:“有位同学的物品不知去向了,我推测,或许是某位同学无意间拿错了吧。每个人都难免会犯相应过错,然而,唯有当我们在犯错时,能清晰意识到错误并勇敢承认失误时,才称得上是个好孩子,老师也不会深究,所期盼的仅是一份诚恳的道歉之意罢了。”第二天,同学丢失的文具悄然回到他书包里,且附带着一封饱含歉意的书信,令人心生欣慰。在学校里,麻烦还有很多,比如带手机的顾同学、与同学打架后跑出校园的肖同学等,这些问题让自己焦头烂额,常常询问自己,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由于诸多原因,一年后辞别了这所令人惆怅的学校。离开的这段时间,收到了升学的佳音、节日的问候,当然,也听闻了辍学的悲讯。这时,再次询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
于2022年入职小学工作,看到一年级天真懵懂的小朋友,欣慰之余,不由浮现一丝苦笑,一年级的小朋友,真令人头疼啊。但低段孩子纯真可爱至极,不像初中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会毫无顾忌地表达内心渴望。初入校园时,他们的规则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天真烂漫、活泼俏皮是他们的固有特质,争抢、打闹、随地翻滚等情形比比皆是。在长期的斗智斗勇中,发现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相差甚远。比如,作业习惯、卫生习惯、交际意识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距。经过深入思考与观察,好像找到了答案。把这些孩子进行分类划分:一部分孩子行为习惯好,自我调控能力佳,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看待世界和未来;另一部分可能存在内向、自卑或者孤僻,对生活缺乏热情,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找到方向后,开始通过多方面了解他们的原生家庭。综合来看,家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只有母亲的孩子,批改作业时往往会靠得很近,原因是缺乏安全感、缺乏自尊心;一个长期的留守儿童,聪明,思维能力佳,学习极度依赖老师的夸奖与监督,个人卫生习惯也较差。另一个原生家庭只有母亲的男孩,往往希望引起自己的注意,出其不意地会给自己一个拥抱。这类孩子大多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在往后的教学中,往往会单独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夸赞,长期相处中,这些孩子会给自己极度的信任与尊重。这些孩子行为习惯的改变也让自己极度欣慰。
当这些孩子向自己展现出那纯真的笑容时,再回想起往昔的种种。刹那间,心中有所明悟,似乎知道了为何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会受父母影响,孩子需要家庭的关心与呵护,也需要足够的引导与支持。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没有得到正确教育,或者仅仅是为了寻求他人的关注。家庭也好,学校也罢,都需要助力孩子成长,孩子就如同小树苗一般,既需要阳光,也需要肥料。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会贯通时,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原生家庭的力量至关重要,它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用爱与责任为孩子打造一个温暖且有力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在爱的港湾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