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学生发展的应有之意

来源: 作者:代思 发布时间:2024-05-28 13:39:02

随着人本主义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学生需要的特点、影响因素,结合教育教学规律,意图通过探寻学生需要的应有之意来推动学生需要的最优化。

一、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对学生需要的分析

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是最基本、最低层次的需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生命成熟的阶段性呈现,也是有着复杂多变个性的存在,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个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在部分偏远地区学生的基本生存仍然存在着问题,吃饱穿暖得不到满足。生理需要的不满足使得这样的学生群体有着区别与其他地区学生的需要,甚至有些学生会成为家庭生活的劳动力,辍学以谋生。这时,学生的需要就是生活水平保障的基本需要,是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生理和心理的安全。生理的安全往往是易于用物质条件改善的,但是心理的安全却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安全。国家政策促使沿海开放区优先步入发展的状态,经济的发展由内陆向沿海呈由慢到快的阶梯状,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外流。而外流的主要群体是中青年,即家庭生活中的家长,这样,留下的学生便成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照顾甚至无人监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起初是始于物质方面并表现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少有。这部分被留下来的学生其心理安全需要的缺失容易对其人格的发展及性格的形成造成心理阴影和负面影响。

社会交往的需要。人类自原始社会起就是群居动物,离群索居者少有。“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群体间的互助与支撑,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某种联系。社会即学校,学生们出入社会需要懂得人情世故,同时学校不也是社会吗?杜威所谓的“学校即社会”无疑是最好的证明。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却又处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就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来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但是他们又存在于社会现实中与社会相连,不存在独立于社会的个体。此外,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家长、朋友、老师的陪伴,良好的家庭氛围,友爱的朋友情谊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尊重的需要。尊重包括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承认与肯定两方面,自尊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个性特征又受心理因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发展须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和心理因素。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就学生而言,他们是独立于他人的个体,他们希望自己能像大人一样受到合理对待,被尊重。在师生关系中,权威性教师与传统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成自己的附属物,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忽视学生的主观实际需要,有些老师甚至因成绩差异不公正的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上述需要得以满足后的最终需要,是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需要,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充实,精神也得到了升华,致力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完成自我潜力的开发。但是正如马斯洛所认为的那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学生的思想层次不一,且遇到的老师水平也不同,其所能达到的高度,潜能开发的程度也就不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最高层次的需要。

学习是学生自出生起就被耳提面命的“人生大事”,但是,如果学生最基本的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又谈何学习。只有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需要得到满足,教学才能有效开展,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二、学生需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家庭教育在学生的人生阶段中起着重大作用,然而许多家长往往把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存在抚养的作用,只养不教。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在现代社会中,部分学生家长常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本希望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却不被孩子所理解,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部分家长相处不和睦,使得家庭氛围紧张,夫妻双方常常不分时间场合的争吵,没有关注到孩子情绪和心理的变化。还有部分家长因为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原因使得孩子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的环境中,缺乏亲人的关心,易养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只有美满和睦的家庭氛围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父母的陪伴与爱。

学校。校园文化环境、校风校纪、老师和同伴都是在学校里影响学生需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师的品行、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学生相处的态度)是最明显、直接、主观的影响因素,对学生需要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权威型教师重视知识的获得,忽视学生情感的陶冶,常用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个人发展的唯一标准,打击学生的个性。教师们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需要,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接收能力。另一类则是放任型教师,在学校得过且过,没有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仅仅把教学看成是完成任务,对学生放任不管,消极以待。随着新课改的进程,我们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和谐的“师爱生”关系取代上述的不良师生关系,以期为学生营造校园氛围良好的环境。其次,在学校的环境下,我们不仅要重视人的作用,也要重视物(学校建筑、机器设备、海报标语等)的作用,校园隐形文化往往对学生需要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会。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导致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被忽视。不良的社会风气误导学生,导致其价值观和理想信仰迷失。由于网络本身的自由开放性,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大肆传播,网络语言的暴力随处可见,加之网上监管不力,向学生传播了一些不良思想,处于懵懂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易受其蛊惑。为了养成学生的合理、正常需要,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祖国的未来打造“无污染”的社会环境。

主观能动性。我们应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个生动活泼的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我控制,自我监督和管理,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三、怎样做到学生需要的最优解

统一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我们培养的学生生活在社会中,若所学知识能力与社会不符,则与社会脱节,被其淘汰。人与社会的共生性总是要求人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的个人价值最优。以社会需要作为学生需要的标准之一,达成两者的统一,既要有个性又要有共性,在两者的矛盾冲突中寻求发展。

统一学生需要与教育规律。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才能获得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再将学生需要与教育规律融合(教育规律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要,是客观存在的主观表达),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个人的自我实现。

四、总结

学生需要、教育规律与社会需要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学生需要的最优化成果,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需要与高级需要的结合。虽然需要层次理论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指导教师教学,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等方面仍有借鉴价值,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一理论,并借以正确看待学生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责任编辑:杨雪娇

本网站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对网站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团.

四 川 法 制 网 ·法艺文化传媒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