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眉山的“二桥”:通往希望的曙光

来源: 作者:郑伟 发布时间:2024-05-27 15:27:58

在“二桥”通向的一隅,有一片被爱与希望浸润的土地……

这条道路,一直延伸至“二桥”的另一岸。来眉山已近一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这座城市的街道脉络已经大致熟悉。我清晰记得,“二桥”西侧矗立着市政府,而其南面则是福利院的温暖所在。这便是我常走的通勤之路。

在眉山市儿童福利院担任志愿者已逾半载,初次踏足那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天,岷江之上雾霭缭绕,我们的车开了挺久,以致稍稍迟到。一想到将要面对孩子们,心中不免忐忑,不仅是因为我被雾给拖住了脚跟,更是因为我感觉我们之间隔着一道河流,雾气弥漫。然而,福利院的老师们热情迎接,消融了我内心的不安。

首次步入福利院,我感到新奇。这里宁静祥和,当我们经过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时,每间教室都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敞开着迎接知识的曙光,让智慧之光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图书,无不体现眉山市委市政府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深切关怀。

我也曾是跨过“二桥”迈入大学的学生,这里的完善设施令我震撼。我相信,在这片土地上,孩子们的求知之旅不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一场场充满惊喜与启迪的探险。福利院不仅是避雨的屋檐,更是通往梦想的桥梁。

作为一名满怀热情与梦想的大学生,我初抵眉山时便得知,市政府东侧即是“二桥”,再向东便是我的大学校园。多年的家乡生活使我习惯了父母的宠爱,因此,第一次跨过“二桥”赴校,对我而言,是成长的象征。

渐渐地,我跨越“二桥”的次数愈发频繁,去表演、兼职、听讲座,乃至前往儿童福利院见证另一侧的故事。

有一次,我走进教室,桌上摆满了孩子们的画作,色彩缤纷,每一幅都描绘着一个童真的世界。小芳(化名)的作品特别吸引了我,她用稚嫩的笔触绘制了一棵参天大树,树下是她与伙伴们欢聚的场景。我认为这幅画不仅展示了她的绘画才能,更流露出她对集体生活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珍视。

我好奇地询问她为何选择画树,她告诉我,是福利院的“妈妈”在劳动课上带领她们种树时说,树是鸟儿的家。因此,她想“种”一棵树,给鸟儿一个家。当她讲述时,眼中闪烁着光芒,嘴角微微上扬,抬头望着我。是的,确实如此,也应该如此。福利院的孩子们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孤僻,他们是充满爱的,既有被爱的幸福,也有爱他人的能力。自那以后,我与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了,因为我们之间不再隔着河流,而是建立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他们自己构筑的。

午后,阳光透过叶缝,洒在寝室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小强(化名)常常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阅读有关太空探险的书籍,眼中闪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他曾告诉我,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份梦想的种子,正在福利院这片沃土中悄然生根发芽。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福利院的建筑染成金色。每当此时,“李妈妈”总会催促我们用餐。我深知,福利院的饭菜香气能飘得很远,但我总喜欢稍作停留,因为若去得太早,小刚(化名)总会将荤菜全部分给我。然而,每次用餐都有丰盛的荤菜,当“李妈妈”发现小刚碗中无荤菜时,又会为他添上一碗肉,最终这些肉又被机智的小刚倒入我的碗中。每次我坚决拒绝时,小刚都会嘟起嘴模仿“李妈妈”的口吻说:“你还在读书,要长身体,多吃点肉可以长身体。”

晚饭后,福利院的点点灯光亮起,宛如夜空中的星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这也是“李妈妈”最为忙碌的时刻,她常接到外出求学的孩子们的电话,一边洗碗一边通过免提与他们闲聊,询问他们的学业、饮食和健康状况。每次洗完碗后,她自己的孩子已在其他小朋友的陪伴下安然入睡,星星也已挂满了孩子们宿舍的窗沿。每当我去探望他们时,他们总喜欢仰望星空,眼中充满了憧憬。每当这时,我便会驻足,与他们一同数星星,那一刻,我们的心灵仿佛穿越时空,与浩瀚宇宙相连。

又一个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轻轻拂过福利院的每个角落。孩子们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随风飘荡在空中,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我看到小明(化名),那个总是带着灿烂笑容的孩子,正与伙伴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他们的身影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无限生机。

在这些平凡而珍贵的日子里,我见证了眉山市委市政府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深远影响。他们不仅提供物质支持,更为孩子们的世界搭建了一座座桥梁,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向桥的另一岸汇集,让他们的梦想得以翱翔。作为志愿者的一员,我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在这一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意义。我们既是给予者,也是学习者和成长者。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们学会耐心与倾听,学会在细微之处传递爱与希望。我们的存在,就像是一座座桥墩,支撑着孩子们构建自己的成长与前行之路。

“二桥”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眉山人民从治理岷江到发展岷江的伟大跨越。我相信“二桥”也将见证这群孩子们去分享爱、传递爱,因为社会始终关爱着这一群孩子们……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