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当代社会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来源: 作者:杨黎芹 发布时间:2021-10-26 19:35:24

随着现代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愈发重要。21世纪是我们伟大复兴梦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命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素质,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更加和谐美丽的社会,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抓紧抓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心理在于健康,心理在于理想素质的提高。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人生。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开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确定,能够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在此过程中,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人民群众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矛盾能够及时化解。而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又是打造平安健康中国的重要工程;是平安健康中国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更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正在试点推广,其中包括:试点地区召开党委政府领导参加的会议;保障试点工作经费;多部门联合调研评估;分级分类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人员建立人才信息库;继续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服务,2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传。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规范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心理服务;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机制;开展一项特色项目。那么就选择一项适合现阶段的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谈谈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是未来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发展大局添砖加瓦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意见。因此,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加强心理疏导,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心智,增强大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震惊了多少人,一个年仅7岁的小姑娘被诊断为抑郁症,某高中一学生因为上课嗜睡,也被诊断为抑郁症。现在的社会给青少年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学生情绪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久而久之,各种负面情绪充斥了他们的内心。父母的不理解,老师的不理会,同学的嘲笑……这些可能都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颗稻草。

  在这个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社会,加强大学生心理发展教育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国内外的许多知名学者都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克服亚健康状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新观念。这些都需要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心理教育与指导。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心理健康不是没有心理困扰,而是能够有效解决心理困扰。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心理健康的新观念,正确处理“自我意识、学习、人格发展、情绪情感、恋爱、人际交往、意志品质、挫折应对、校园生活、互联网、职业生涯发展、心理咨询、生命价值观“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只有我们心理健康,身体才会健康。同时,我们应该保存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观念,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得于失、哭与乐、成功与失败。要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同时要具有知识、能力、才干、胆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出谋划策,尽一份我们的绵薄之力。而这些,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当代社会心理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现在就需要培育独立的人格,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体系基础打牢固,我们的建设事业才能更加蓬勃健康发展。杨黎芹

 

 


责任编辑:刘华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