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探索创新心理健康和平安建设新方法

来源: 作者:鲁巍 发布时间:2025-02-11 10:58:4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 2016 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科普工作并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这为相关工作指明方向。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这对社会的平安建设构成潜在挑战。

一、创新心理健康建设方法

(一)技术赋能心理健康服务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心理健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区、年龄段和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通过分析职场人士超 10 万份样本数据发现,每周工作时长超 40 小时的人群中,约 35% 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压力,工作强度与心理压力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基于此,企业可调整工作制度,如采用弹性工作制度,已在部分企业试点中使员工心理压力降低约 20%。同时,搭建 24 小时在线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整合超 5000 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资源,利用智能分诊系统,能在 5 分钟内为公众匹配专业人员,大大提升服务效率。

(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

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相关课程普及率需达到 100%;中学阶段增加青春期心理调适和学习压力应对内容,通过课程和讲座等形式,覆盖学生人数应超 95%;大学阶段开设职业规划和人际交往课程,参与学生比例应不低于 80%。在职场,开展压力管理和职业倦怠应对培训,参与培训的企业员工比例已达 60%。在传播渠道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漫画等科普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播放量超 1000 万次,有效吸引公众关注心理健康。

二、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

(一)构建多层次心理干预体系

在基层单位配备心理辅导员是关键。以社区为例,每 5000 名居民配备 1 名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员,定期走访,及时发现并疏导心理困扰。在筛查出的中重度心理问题患者中,约 80% 能迅速转介至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辟绿色通道,提供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康复有效率达 70%。患者康复后,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回访周期为 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复发率降低约 30%。

(二)整合社会资源

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提供资金和场地,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搭建 “心安西陵” 实体化心理服务平台。2023 年,该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96 场,心理辅导干预人数超 1060 人次,为 426 名高风险对象制定个性化关爱方案。同时,招募并培训心理健康志愿者,志愿者参与社区宣传和陪伴患者等工作,服务覆盖人群超 5 万人次,扩大了服务覆盖范围。

三、有效管理情绪与应对压力

(一)情绪管理培训

通过工作坊、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人们识别情绪及其产生原因。在情绪管理培训中,参与培训人员对自身情绪的识别准确率从 40% 提升至 70%。同时,传授深呼吸、冥想、积极自我暗示等调节技巧,组织冥想训练课程,经过 8 周的冥想训练,参与者焦虑情绪平均降低约 25%,能在压力情境中有效放松身心。

(二)压力应对策略指导

帮助职场人士和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运用四象限法则等方法制定科学计划,采用该方法的学生学习效率平均提升 15%,职场人士工作压力降低约 20%。培养问题解决导向思维,组织压力应对小组讨论,引导人们在面对压力源时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摆脱消极情绪,参与小组讨论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约 30%。

四、培养良好品质与和谐关系

(一)意志品质培养

学校和家庭教育增加挫折教育内容,如金昌市第一中学设置户外拓展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明显增强,约 85% 的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困难时能坚持努力克服。同时,宣传榜样事迹,榜样事迹宣传后,学生的奋斗动力提升约 20%。

(二)积极人生态度塑造

通过感恩教育实现积极人生态度塑造,如开展感恩日记撰写、分享会等活动,参与感恩活动的人群幸福感提升约 25%。在学校和社区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传授积极情绪培养和幸福生活构建方法,课程参与人员积极情绪平均增加约 30%。

(三)和谐人际关系构建

举办沟通技巧培训班,教授倾听、表达和非暴力沟通技巧,参与沟通技巧培训的人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约 35%。组织企业团队建设、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团队合作项目,增进成员间的了解与信任,团队合作项目开展后,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度提升约 30%。

创新心理健康和平安建设方法,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技术赋能、教育普及、体系构建、资源整合等措施,对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未来,还需持续探索创新,完善心理健康和平安建设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的新需求。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