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浅谈留守儿童的家庭培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来源: 作者:王义 发布时间:2024-05-24 14:20:53

对于养育孩子的成年人来说,教育这个词在日程中应当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克卢普斯卡娅告诉大家:“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对于社会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单位—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首先在前期准备和养育过程中就要开始进行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自我教育,陪同孩子一起养成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一起健康成长。这是一场崭新的爱的旅程,一场彼此成就的人生里程。我是一名刚从教育战线退休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认识并亲身感受了部分留守儿童和家长的真实情状。在参与他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我根据多年与留守家庭孩子教育互动的情况,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总结分享,希望能给留守儿童的家庭些许的指引。

我将留守儿童家庭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父母双双为了生计都去外地打工,交托姥姥、姥爷带的2.父母离异各奔前程,姥爷、姥姥无奈养的3.被父母完全遗弃在姥姥、姥爷家或舅舅或好心人家的。第一类家庭有爱,并且是为更好地爱,不得不让孩子成了留守;第二类家庭也会余留下些许爱的种子,可能出自父亲,也可能出自母亲,还有可能父母双方都还存有对孩子的爱;第三类家庭,孩子可能较为低落,但是他可以拥有学校、乡村和社区,还有整个社会善意的关爱。只要有一个不放弃,他就会拥有光亮。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分享:

一、远程习惯呵护

我们远在他乡打工的孩子双亲,你们不管在哪里,心里都装着孩子的挂牵。  

每天下班回到住处,第一时间准备好和孩子连线。如果是视频,请你注意你的衣着和言行,尽量找一个环境比较安静的场所,给自己和孩子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时间。交流内容一定要有与孩子达成一致的生活、学习习惯紧密结合,方式方法尽量让孩子能接受,并且你们能共同采纳和实施。你可以将对孩子的习惯要求有意无意间融化在你的打工故事中或经营生意的细节中,你们彼此相互的日常关爱中。每日15分钟的连线,对孩子来说,就如同你们依然在身边陪伴一样。你的坚持就是孩子的坚持;你的好习惯就是孩子的好习惯。

二、目标习惯陪伴

每一年或每个学期同孩子一起订立生活学习的目标,目标不能太笼统,要具体细化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好习惯,让它们每时每刻陪伴着孩子。它们可以成为孩子给远在他乡的父母的承诺,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约定。订立了目标习惯,父母一定要定时联络检查督促,适时给孩子信心和鼓励。下面,我制作一个日常习惯养成的表格,供大家参考:

1716531779489.jpg

表格一式三份,孩子、家长和陪在孩子身边的姥爷等共同完成。

三、亲情爱心供养

1.做好自己

孩子的父母承担养育的重要责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已是为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你们是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你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是孩子言行的第一潜移默化者。你想要孩子成为理想的样子,首先从矫正自己开始。

2.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要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

要让孩子尊重你、信服你,对你敞开心扉,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知己,凡事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良好而理性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你的付出和给予,回报的是孩子的健康心理和优良的成绩。

3.孝顺的感染力

在与孩子良好互动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对自己父母大人的理解、体贴和关爱。这些都是维系家庭亲情的爱心供养。

4.良好的家校互动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希望你们多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它们会给你们教育的供养,让你从困惑中找到出路。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非常重要,它能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药。”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每一项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坚持,相信都能开出馨香的花朵。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