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眉山市:创新法治宣传形式 打造法治宣传品牌

来源:眉山市司法局 作者:彭欣 廖秋菊 发布时间:2020-12-22 14:50:14

“小小笔记本,传递大学问。什么是宪法?宪法和普通法律有什么区别?我们都可以从这本《学法笔记》上知道,还可以把平时学到的法律知识记在上面。”在眉山市“宪法法律进学校”宣讲活动中,普法工作人员向小学生发放笔记本时说道。

图片4.png

“七五”普法以来,该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出法治形象代言人,构建立体法治宣传网络,繁荣法治文艺作品,丰富法治文化生活,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开展专项法律服务,讲好眉山普法故事,提升法治宣传实效……

图片5.png

深入挖掘本地资源

  打造“东坡法治文化”品牌

推出法治形象代言人。以宋文化为背景,设计推出卡通人物“普法才子”,让法治文化活起来,让“普法才子”成为眉山法治宣传的代言人。制作带有“普法才子”的学法笔记本、书签、纸杯、日历、雨伞、宣传扇、环保袋、围裙、文化衫等法治文化用品82万份,编印普法读本96万册,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

构建媒体普法矩阵。以《眉山日报》“法治眉山”专刊、“眉山普法”、“清风扬眉”、“四川法制网·法治眉山”栏目等平台为主体,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搭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法治舆论宣传网络。

创作法治文艺作品。重点培育东坡“心连心”艺术团,创作快板《普法宣传下乡来》、小品《调解》、川剧《东坡画扇判案》等法治文艺作品296个,开展“法润天府 法治文艺进万家”巡演活动273场。

拍摄法治微视频。广泛组织开展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选送《“宪”在,我保护你》《法与情》《小院大作为》等优秀作品到省上参赛。5部作品进入四川省“我与宪法”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大赛网络投票环节,其中2部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动漫作品《服务大局普法行之税法篇》获十六届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提名奖。

打造法治文化阵地。采用法治典籍、格言警句、图说普法等形式,打造“和谐眉山”法治宣传长廊、龚村法治文化旅游示范村、青少年毒品预防互动体验馆、法治文化主题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院坝等330余个。

图片6.png

突出法律服务特色

  打造“以案释法”品牌

组建5个“法律跟着矛盾走”专项服务队,分别深入全市矛盾纠纷第一线,围绕劳资、国土资源、融资借贷、工业企业、住房城乡建设五大重点领域,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专项普法宣传122次,化解矛盾纠纷85602件,提供法律服务160万余人次,受到省领导和司法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组建2个“依法治市 法在身边”巡回宣讲团,由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领导担任团长,20个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和36名优秀律师为成员,深入714个村(社区)、面向130余万名群众开展“菜单式”巡回宣讲。

深化拓展“调解一次纠纷,上好一堂法治课”活动,选取300余个典型执法案例公开调解,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活动1.5万余次,旁听群众150余万人次。

主动服务脱贫攻坚

  打造“法治扶贫”品牌

图片7.png

培养法律明白人带头学法守法,从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退休党员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村民中培养4800名看得懂法律、讲得出道理、用得来政策的“法律明白人”,带头宣讲精准扶贫惠民政策和“脱贫致富需守法”理念。

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化解矛盾纠纷,建立“三人调解小组”316个,调解错退漏退、易地搬迁土地纠纷等案件。

选派法律顾问维护合法权益,选派400余名法律顾问向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参与化解疑难矛盾纠纷,为贫困村依法解决土地流转纠纷,为农民工讨薪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

图片8.png

抓住重点普法对象

  打造青少年“法治+”品牌

法治+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各学校全面配备法治副校长,每校每学期举办法治专题讲座2至3次。编印《中小学生学法用法读本》《宪法在我心中》等校本教材3万余册,开设《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课优秀教案评选,为广大法治课教师提供展示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法治+实践。采用大型弧屏、全彩LED屏、VR、智能机器人等电子设备,设置“闯关任务”“故事解说”“探秘宪法”等50余个展项,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组织60余批次2万余名青少年参观体验。组织中小学生旁听“阳光司法审判”3次、参与“模拟法庭”50余场次,零距离观摩、参与庭审。实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6起,成功调解涉及青少年矛盾纠纷32件。

法治+家庭。举办家长法治教育培训班,开展“小手牵大手”带法回家主题活动。通过家访、家长会、微信、QQ群、宣传资料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普法知识20万余人次,巩固扩大法治教育效果。(彭欣 廖秋菊)


责任编辑:王菡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