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暨促进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工作会议

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19 10:47:08

7月8日至9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山西省忻州市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暨促进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交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就业帮扶车间工作经验做法,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出席会议并讲话,山西省委副书记商黎光致辞,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李敬辉通报有关情况,山西省政府副省长贺天才出席会议。

image.png

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就业帮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把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就业帮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1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力合作、狠抓落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就业帮扶车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6月底,搬迁脱贫群众就业规模459.4万人,超过2021年底水平,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至少1人就业;就业帮扶车间数量和吸纳脱贫人口数量持续保持稳定,分别达到3.4万个、43.3万人,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image.png

会议强调,易地搬迁脱贫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群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要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迁脱贫群众稳得住、融得进、逐步能致富。进一步加强对搬迁群众的监测帮扶,优化监测方式,定期集中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监测,实施精准帮扶。进一步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增强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技能。进一步加强安置点帮扶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进一步加强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安置点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治理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image.png

会议强调,就业帮扶车间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要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帮扶车间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就业帮扶车间数量稳定在3万个以上、吸纳脱贫人口就业数量稳定在40万人以上的年度目标。全面摸底排查,做到基础底数清、政策落实清、经营状况清。强化分类施策,实行“升级一批”“扶持一批”“新建一批”“清理一批”。强化政策支撑,做到现有政策落实到位、各类资金统筹使用、配套政策超前谋划。强化提质增效,将帮扶车间发展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融合、与延伸产业链条相融合、与培育新兴产业相融合。强化组织保障,做到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会议强调,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年度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好,切实把乡村振兴部门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要把上半年工作总结分析好,既要充分总结成绩、坚定信心,又要深入分析问题、认真解决。要把下半年工作推进落实好,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要把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好,重点关注和应对政策落实、产业发展、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涉贫涉乡村振兴舆情、自然灾害等六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把机构队伍持续建设好,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加快工作转型明晰思路,持续提升能力优化作风,切实做到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实效。

image.png

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有搬迁任务或就业帮扶车间的24个省(区、市)乡村振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繁峙县、代县、岢岚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帮扶车间,山西、江西、贵州、陕西、河南、甘肃省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责任编辑:杨睿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