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落地落实,夯实城市功能三个做优做强的产业支撑,新都区委编办认真贯彻市委相关指示精神,持续创新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优化“链长制”协同发展机制。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产业建圈强链领导小组,各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区领导)+链主(龙头企业)+链辅(工作专班)”工作机制,制定产业建圈强链条块职责清单,发挥“链长”总牵头、总协调、总调度作用,统筹推进产业链资源整合、要素集聚。进一步理顺园区管委会、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镇街三者关系,厘清安全、环保、维稳等重点领域职责边界。绘制航空发动机、轨道交通、新消费等重点产业链产业图谱,对标《成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调度指标体系》70项正向指标和16项负面清单,增设特色指标,形成新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调度指标体系,持续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二是创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持续探索实行“1+1+N”管理模式,即:一个党工委统领、一个事业单位保障和N个行业领域部门协同,结合新都区产业发展实际,在2个产业园区分别设置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园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职责,助推园区重构发展规划、优化生态圈和产业链,实现“物理整合”向“化学整合”的转变。以产业人才带动产业链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机构编制规范管理与产业园区队伍建设耦合共进,指导产业园区制定完善员额人员岗位设置、薪酬管理实施方案并完成备案,实现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员额人员岗位拉通设置、待遇同工同酬,逐步落实“双轨制”运行机制,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三是积极增强园区专业支撑服务功能。支持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丰富完善“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的产业生态体系,用市场化方式辅助推动产业发展。在全市首推“以薪定才”“指标到企”评价模式,“以薪定才”认定技能人才600余人,“指标到企”认定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156人,按照研发投入、投资额、经济贡献等维度匹配企业相应人才自主评价指标,实现人才评价标准由“唯帽子”向“重能力”转变。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67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9个,市级以上创新孵化载体6个。高质量打造624科创中心(集聚包括4个院士在内的,清华、北航等35支专家团队,实现成果转化4项)、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国地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哈工大焊接产业园、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园等校院地协同平台,发挥高层次专业研究机构资源优势,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协同、高效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