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狠抓“七下八上”关键期 内江全力打好防汛救灾这场硬仗

来源:内江融媒 内江应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11 09:08:48

“暴雨侵袭中,城市大面积内涝、船舶失控、油罐被冲入沱江、群众被困孤岛、水库出现管涌……”面对“灾情、险情”,内江市全市23个部门(单位)、22支队伍迅速响应、紧密配合、快速处置,圆满完成各项应急任务——这是8月6日内江市2024年防汛救灾综合实战演练的情景。

2.jpg

今年以来,内江按照“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全面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抓紧抓细抓实各项防汛工作措施,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洪涝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全力打好防汛救灾这场硬仗。截至目前,全市各防汛重要点位已开展各类防汛演练2636场次。


运筹帷幄,织密防汛减灾责任网

入汛以来,内江及时调整更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及成员,印发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城市极端暴雨防范应对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建立防汛减灾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包保责任机制,核报公示2024年防汛抗旱有关责任人5145名,针对在建涉水工程“点对点”发出安全度汛提醒函,抓紧抓细抓实各项防汛工作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立足本地严峻的防汛形势,内江加强风险隐患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聚焦364座水库、1037个山洪灾害危险区、235个地灾隐患点、56处涉河在建项目、57个沿河低洼点等重点部位加强巡查监管排险除险,开展防汛风险隐患排查52次,发现整改问题隐患87个,切实打好防汛救灾“主动仗”,切实提高“防”的水平。


以练为战,打好应急处置“主动仗”

当前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全国各地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多发频发,防汛形势异常复杂严峻。

立足当前形势,本次演练采取市区联合、部门协同、桌面推演、实战处置相结合的方式,模拟受上游和本地强降雨导致城镇内涝、船舶失控、油罐被冲入沱江等灾情险情,设置了水库险情处置、失控船只救援、大型漂移物拦截等13个演练科目,投入各类抢险救援队伍22支800余人次,动用各类抢险救援车辆108台次、救援舟艇140艘次、救援装备300余件,线上线下超2万余人观摩,有力提升了我市灾害事故综合应对处置水平,有效检验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和后勤保障能力。

演练圆满成功的背后,是内江狠抓应急队伍建设结出的硕果——今年以来,内江加强42支市级救援队伍、258支县级救援队伍、8类专家队伍以及灾害信息员、志愿者等队伍管理,及时补充更新,并组织开展联演、联训。结合实际修订《内江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指导各级各部门修订防汛应急预案1136个。组织各级各部门开展防汛减灾救灾工作业务培训2185场次,指导督促1502个防汛重要点位开展避险疏散、水域救援、水上漂移物拦截等防汛演练,切实提升洪涝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坚定信心,打好防汛救灾“攻坚战”

事实上,在这次演练之前,我市已于7月13日遭遇了一次罕见的暴雨洪涝灾害侵袭,强降水导致内江城区部分区域积水严重,城市出现内涝、堡坎滑坡等险情,东兴区多个城镇被淹、农作物受灾。

灾害发生后,全市上下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合力抗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率带、深入一线、统筹安排。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果断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17006人。气象部门先后滚动发布雨情、更新预警信号23次,推送暴雨、山洪等预警信息42万余条,引导广大群众主动防灾避灾。各级部门、各方面救援力量闻“汛”而动,火速驰援,累计出动救援队伍300支5346人次、救援舟艇30艘,解救被困群众541人,转移物资2300余件,为内江抗击“7·13”暴雨洪涝灾害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实保障,全力做好防汛备汛

筑牢防汛减灾第一道防线,人防是关键。内江调整组建“1+1+7+N”市级应急救援队伍42支1993人、县级救援队伍259支6599人、专家救援队伍8类155人、灾害信息员队伍2300余人、民兵救援队伍275支8290人,建成以15个区域性中心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以83个镇(街道)应急队和1280个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全力推进跨区域应急联动,与相邻市(区)的6支队伍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队伍共练、实现灾情共抗、推动灾情共治。

内江还建成了“以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县级物资储备库为骨干、灾害多发乡镇和边远村落建立的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1+4+N”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化体系,建成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4个、救灾物资储备点87个。储备工程、排涝、抢险和水域、医疗救援等应急装备1.8万件(套),救援舟艇175台(艘),无人机174台。储备帐篷、折叠床等救灾物资12.36万套(件、顶),保障抗洪抢险救灾需要。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