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关于“执行不能”,你了解多少?

来源:名山区人民法院 作者:​潘军 发布时间:2022-07-04 14:51:08

多年来,一些群众对法院的执行工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和错误观点,认为案件一到法院,就是法院的责任,就要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百分之百地实现,否则就是执行不力、就是“执行难”。实际上还有一种存在叫“执行不能”。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的被执行人完全丧失履行能力、经核查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已经不具备执行条件,即使法院穷尽一切措施,也无法实际执行到位,这类案件被称为“执行不能”案件。为消除部分群众对执行工作的误解,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名山法院发布一起“执行不能”典型案例。

一、案例

廖某某与张某劳务合同纠纷一案,双方于2020年8月31日达成调解:1.张某给付原告廖某某结算余款(含工程款、租赁费等)138000元;给付方式:此款于2020年11月30日前给付88000元,于2020年12月31日前给付50000元;2.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3142元,由廖某某承担1571元,张某承担1571元。因张某未按民事调解书确定的期限履行,廖某某向名山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立案执行后,通过调查,被执行人张某无银行存款,无车辆信息,无房产信息,属典型的“三无”人员,经向其所在村社了解情况,张某父亲已去世,其母亲已七十岁高龄,本人也离婚在外打工,在当地也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官通过调查了解分析,也未查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向申请执行人询问也无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提供,故征求申请执行人的意见,本案依法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二、分析

本案属于典型的执行不能案件,被执行人家中困难,其名下也无银行存款、车辆、房产等可供执行的财产,在人民法院穷尽手段查找不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申请执行人也对人民法院的调查结果认可的情形下,依照有关法律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措施。

三、当事人该如何防范“执行不能”的风险?

要从根本上减少“执行不能”的风险,首先应“防患于未然”。要有正确的风险意识,在发生经济往来前应做好对象背景审查,选择信用度高、履约能力较强的人作为交易对象,并争取对方通过提供保证、抵押、质押等多种形式来担保自身的债权,确保在交易风险发生时有担保财产可供偿债。如发生诉讼,申请人可依法在诉讼前、诉讼中、判决生效后申请执行前提出财产保全申请,通过提前控制涉案财产以降低“执行不能”的风险。在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权利的实现不仅依靠法院的执行措施,更有赖于申请人的积极配合。申请人在立案时应提供被执行人的联系电话、通讯地址、财产信息等详细的执行线索,使得人民法院能快速、具体地执行到位。

(潘军)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