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雅安雨城区席草村:产业“蝶变”老百姓“家底”厚了

来源:川报观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10 09:50:08

站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席草村山腰,雅安新城区风光尽收眼底。随着席草村基础建设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昔日贫困村沿着低缓的山势,在竹林的掩映下正变得日新月异。

微信图片_20200910091159.jpg

席草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原来的席草村,村民们都是各自发展,大多选择种植玉米、蔬菜等传统农作物,自给自足,收益甚微。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从2016年开始,席草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的收入来源和增收渠道,鼓励农户发展脆红李产业,从2016年至今,全村共种植脆红李1100亩,现已进入试果期。

2018年,席草村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村“摘帽”。

微信图片_20200910091215.jpg

记者在村民姚明忠的脆红李基地看到,一颗颗色泽暗红的李子挂在枝头,果大饱满,摘下一颗放在嘴里,香甜可口。

为支撑产业发展,在帮扶单位协调下,席草村多次邀请市农科所专家给群众办林果产业管护知识培训班,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引入相关农业公司对席草村产业进行全程指导,包括施肥、打药、修枝等,引导群众科学种植,提高群众对脆红李的管护水平。全面投产后,预计每株脆红李产量将超过100斤。

微信图片_20200910091203.jpg

记者留意到,在席草村村道两旁,一种藤叶相间的植物随处可见。“这就是我们另一种特产——土耳苕。”姚明忠介绍,这种土耳苕不占耕地,生命力强,荒山荒坡都可以种植,大概在每年10月成熟,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特色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很长的过程,农户们的固有思想也需要时间转变。”席草村第一书记胥光品说,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为了保障农户依旧有收益,在倡导村民种植果树的同时,也鼓励农户种植茶叶、土耳苕等收效时间短的作物,将长效和短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即“长+短”模式,让农户短期内有收入,长期有盼头。

同时,根据农户家庭条件和劳动力情况,席草村还鼓励村民发展养殖,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养殖为种植提供粪肥,形成“荤+素”种养循环模式,做到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微信图片_20200910091151.jpg

“我们虽属于山区,但我们村都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且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有硬化路、家家用安全稳定的水和电,并接入了通信网络(卫星收视),还接通了天然气。”姚明忠对村中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赞不绝口。


责任编辑:向芷漫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