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激活内生动力,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广安经开区穿石镇 作者:蒋成诚 发布时间:2025-04-13 17:43:35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单纯的物质帮扶只能解一时之困,唯有通过教育赋能、产业培育和文化传承,才能真正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教育赋能,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当前乡村面临的人才困境,既有“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外流问题,也存在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的现实挑战。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教育支撑体系。在基础教育层面,要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通过“特岗教师”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渠道充实师资力量,让乡村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可推广“田间课堂”“技能夜校”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等实用型人才。同时,要建立城乡教育资源流动机制,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乡村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产业培育,激活乡村振兴的经济动能。要改变过去“等靠要”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一方面,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附加值。例如,浙江安吉的“白茶+”模式、陕西袁家村的民俗旅游经验都证明,只有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并从中获益,才能真正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铸魂,厚植乡村振兴的精神沃土。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农耕文化积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要深入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建设村史馆、传承传统工艺、举办民俗节庆等活动,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同时,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将农耕文明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发展文创产业、研学旅游等新业态。福建土楼的保护开发、贵州苗绣的产业化实践都表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既能留住乡愁记忆,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产业、文化协同发力。只有坚持“授人以渔”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广大乡村焕发出持久的生机与活力。在这条振兴之路上,需要我们既保持历史耐心,又增强创新意识,在守正创新中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崔婷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