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为精准靶向破解基层减负难题贡献四川方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02 13:59:13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基层减负的专门法规。《若干规定》对当前存在的七个方面的形式主义老问题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实招硬招,推动为基层减负与赋能双向发力,向治本深化。近年来,四川省委作出大抓城乡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在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理念工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为全国破解基层减负难题提供“四川方案”。

为跳出“越减越负”的基层减负怪圈,致公党四川省委组织课题组历时半年实地调研成都、宜宾、绵阳、自贡等地,收回社区工作者调研问卷1507份。课题组分析指出,城乡社区减负的本质不是简单地减任务、摘牌子、缩评比、少创新,而是除内耗、不折腾、真提效,改变社区“忙”“乱”“累”的生态与心态,并从推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基层减负政策体系,深化对基层减负的规律、机制、路径等进行结构化分析与理性化认知等方面提出新思考。

1725256772749.png

致公党成都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基层减负专题研讨会

一是搞清楚负担来源于哪里?会产生什么后果?调研显示,我省城乡社区实际承担的事项约120项,是法定事项的3.4倍,其中有规定的协助行政事项占比超过50%。分析还发现,城乡社区负担来源于上级安排的有七种表现形式,即“会议多”“考核多”“检查多”“挂牌多”“开证明多”“权少事多”“重复报表多”等。行政事项繁多挤压了社区联系群众的时间,导致社区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弱化。最占用社区工作者时间的是“制作资料、归类档案、张贴宣传资料”(37.03%),而“走访院落小区、解决居民诉求”的工作时间只占一成(11.28%)。另外值得警惕的是,协助行政事项的专业化、临时性也会导致社区工作日益形式化。比如,在面对燃气安全排查这类专业门槛高的任务,社区工作者只能按照要求开展宣传、拍照等程序化入户,难以真正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二是搞清楚减负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道路选择,超越了西方“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范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治理的基本格局。这也意味着社区工作的责任、资源、力量、服务是“自上而下”传导的,并伴随目标下达权上移、条块工作并行、常规工作文本化、检查考核多样化等四类因素共同作用,由此不断再生产城乡社区负担。社区“一针穿千线”的地位依附性和载体基础性,决定了社区减负是一项需要持续调整治理结构的长期复杂性工程。有82.55%的社区工作者担心“年年减负年年负,岁岁出招岁岁遭”;另有75.6%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本轮减负可能重走“加压式减负”的老路。

三是搞清楚减负措施为什么难见效?难落实?目前,部分地州市、区县推进减负工作,更多侧重于工作措施、机制机构、经验做法等“文件”“文字”减负。开出的“减轻城乡社区事务负担”“精简牌子”“减少出具证明”等“药方”,要么缺乏刚性约束,要么陷入“运动式治理”窠臼,大都未能切中负担生成主因,社区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要注意的是社区“减负”减的不是工作内容、工作成效、工作力度、工作作风。调研中,广大城乡社区工作者反映比较强烈的负担并不来自于实质性工作内容,而是大量不合理的工作形式,如过多的微信工作群、过密的表格填写(88.65%)。另外,还要警惕和避免“以负之名”贴标签,特别是一些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好做法、在治理实践中好经验,决不能被污名化为负担。比如,成都的“百强”社区评选,就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典型,是提升超大城市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必要手段。

要加快全链条、各方位、多领域纵深推进基层减负,破解“小马拉大车”治理难题,必须以全局性、整体性视野审视基层治理,总结运用好建党百年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动能,具体而言需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刚性约束。加快出台《四川村(社区)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规则(试行)》,对村(社区)权责边界厘定、工作事项界定、事项下沉流程、负面清单、责任追究机制等作出制度安排。要保障城乡社区职责清单刚性约束制度落地生效,充分利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修订省级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工作规则,明确联席会议的成员组成及职责、议事规则、工作要求等内容,探索出一条治理目标、治理资源、广大城乡社区工作者和群众广泛认可的有效减负路径。

二是注重有效赋能。以数字化赋能有效减负。加快摸排确定涉村(居)事项、报表样式和数据来源,以地市州为单位,打通社会工作、组织、政法、民政等部门业务系统,链接起12345等数据端口,有效解决数据重复录入、数据壁垒等问题,减轻“报表”负担;同时增设收集城乡社区意见功能模块,及时精准掌握负担表现类型、生成原因等,表彰一批提供减负“金点子”的先进城乡社区。建立完善协同响应机制,总结推广成都“微网实格”治理、双流区“社会工作+”、宜宾叙州区“加减乘除”等经验做法,以“费随事转”方式保障城乡社区高效治理经费,支持城乡社区合伙人根据不同治理场景需求,编撰事项操作手册等,共同写好“服务减负”文章。

三是突出分类治理。根据负担生成原因、表现类型及可能后果,制定分类减负办法措施,综合施策,避免政策落实“上下一般粗”,杜绝搞运动式的“一阵风”“一窝蜂”减负。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建立完善创新工作事项考核评审目录清单,鼓励支持城乡社区、镇街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制定工作方向和要点,直接申报省市创新示范,通过评审评价实现争先创优、树立典型、培养人才,切实攻克城乡社区“多干多错陷阱”。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估体系,以履约为导向,避免评审组简单以资料组卷等作为评价项目实施质效的依据。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