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红树林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李 成 发布时间:2023-07-06 22:45:11

红树林.jpg

我无意中翻出一本旧杂志(《人民文学》1999年第11期),看到上面有一篇《夜探红树林》的文章,立刻便有了兴趣。因为我也曾去探过红树林,而且去的很可能就是这篇文章所写的地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年年末,我有一次海南之行。我们从海口到三亚,又从三亚返海口,兜了一小圈,算是领略了这座海岛的风光。返回海口时,天色已近黄昏,主持人说带我们去游览一下著名的红树林,众人一片欢呼。因为大家都不免感到惊奇:海水里竟然会长出一片树林,这树该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我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进入那个保护区的了,似乎没有像《夜探红树林》的作者所写那样,先是乘车到海边,后从海上乘船去观赏那片红树林,所以他的一段文字正好可以弥补我所缺失的红树林整体印象:

“海边是密密的树林,一直向大海伸展,蓝色的海水中,浮动着墨绿的树冠,袅袅的蜃气,从绿树中缭绕而出。蓝色的水道将森林串联成大块翡翠。几只白鹭在上空翱翔。”这是陆上所见。水上呢?“木船犁起海浪,扑打着红树林,红树林就摇晃起来,犹如披在大海上的绿巾,被风拂动,飘扬起伏。”“两边的树林拥着小船,肥厚的绿叶将阳光折射,神奇的光彩效应,使红树林成了无数的彩色光斑的组合。”“海上满目的树干,和浮在海上的树冠,参差相映,排列成无数奇形怪状的画面。”

这真是令人心醉的美妙景观,可惜我没看到。我当年应该就是从陆上深入一片海岬,然后直接步行进入林区。在此之前,我也和许多人一样,以为红树林像枫树一样火红欲燃,斑斓如霞,可是一进入林区,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它是绿的。那林中的树也不似想象的那样:一棵棵或粗壮或纤细,但都笔直地向上,而且密密地靠拢在一起;实际上,它是一棵一棵散立而不成规律,而且树干也不是直的,许多都是曲里拐弯,仿佛幼小的时候曾经像水中的海藻一样随波飘拂过,长大也没有校正过来,变成粗大的藤蔓纠缠在一起,在我们的头顶撑开一片绿色的篷盖。毫无疑问,那些枝丫形状也是无规则的,仿佛在整个树林里随意伸展着、攀缘着、穿梭着,像无数仙人正在舞蹈交缠的长臂,让人觉得古怪又惊喜。这种藤干植物,总让人联想到榕树的气根。榕树从枝干上垂下根须,而根须入地也成枝干,充分显示出生命力的强大。而红树林中的树之所以成这样,也是同自然作斗争或者说共谋的结果。试想一下,当这些植物沉浸在海水中的时候,它要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它要寻觅洒落在海面渗入海水中的阳光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不四处游走、四处漂移,它怎么能办到呢?而此刻,海水是退潮了,或许早已退潮,甚至不会再返回来,但这些身姿飘逸、仿佛手舞足蹈的树林便以当初搏击风浪的姿势留了下来,甚至定格下来不再改变,而这样的一群真正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勇士,是多么地值得我们崇敬啊!

我随着同伴在林中漫步,脚下的路确实有点像经过洪水侵袭的地面略有点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甚至还有积水,当然也长有些绿草。而这时已近日暮,林中光线黯淡,就像在夜里,有一轮淡黄的月亮照着(但我不记得是否真的有月亮升起),而虽然是岁末,但天气仍燥热得很,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还有鸣蝉在一个劲地叫着。林中并没有清风徐来,我们不知道离海还有多远,只见到一条小河在林间曲折穿过。再往前,却遇上一个老人,他正在吊于树上的布床上躺卧着乘凉;床边上还有个茶几,茶几上摆放着茶壶、茶杯和纸烟。他大约就是这里的守林人。我记得他身边当时还有一只动物,黑黝黝的,形状也有点古怪。我们问了老人这是什么,他答曰:“鲎。”有人解释说:这是一种海洋生物,其头胸部的甲壳略呈马蹄形,腹部的甲壳呈六角形,尾部则呈剑形;别看它奇形怪状,但非常钟情,如果丧偶,绝不另找配偶、另组家庭云云,让我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和神奇再次充满由衷的惊叹。

这次探访红树林就此结束,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纷纷退出了保护区,赶往下一场活动的地点,我对红树林的了解也就很有限。现在我读到刘先平先生的《夜探红树林》,让我对红树林了解加深了一些,也算是补了一课。

文中写道:“红树就像是被架托起来,顶起稠密的树根。”“那些根,软软的,有弹性,用指甲剥开,才见里面是蜂窝状,似海绵一般。”他思索着这种结构的意义,在导游的启发下得出结论:“为了淡化海水。”那陪同他的东道主还告诉他:“叶子上也有很多的排盐线,排除海水中的盐分。”

大自然是多么了不起!大自然中的生物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随时随处都可能创造奇迹!

红树的奇迹不止这些,它们还是胎生植物,又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名词。《夜探红树林》中也有所涉及:

“尤其是秋茄,长得最泼皮,哪里都有它。有人将它称为红树林的先锋树,生命力特强。是‘胎生’,植物种子在母树上就发芽了,特殊的构造,使它落下就不怕海潮的摧残,浪的扑打……”

我还在网上搜索到著名作家刘醒龙的一段文字,似乎说得更清楚:

“所谓‘胎生’即专一生长在潮间地带的真红树种子在果实内部成熟之后,不用休眠,直接在果实里发芽,再脱离果实,坠落到淤泥中,或者海水里。落在淤泥中的真红树胎儿,只需区区几小时就能深扎主根,生发新芽,蓬蓬勃勃地活出一棵树的模样。”(《海南日记》)

啊!让我们再一次欢呼生命的伟大吧,再一次欢呼造化的神奇,大自然的无所不能!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地球才能不断地创造神奇,才能如此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我甚至觉得:只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这个充满生机、奇迹和希望的地球家园一定会永远美丽……(李 成)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