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探访特色文化“小镇”郎酒庄园

来源:本网 作者:蒋吉华 发布时间:2020-11-24 18:19:24

“赤水河呀长又长,手捧郎酒香又香;红军哥哥为穷人,献给红军尝一尝。”郎泉之水清呵,可以濯我脚;郎泉之酒香呵,可以作我药。” 

这是2020年9月10日我与朋友们郎酒庄园之行时,解说员说的赤水河流域至今还流传着的民谣。

据说,红军“四渡赤水”时,曾在古蔺地区转战半月,二渡赤水时进行了著名的二郎滩背水之战。红军在这里扶困济贫,打开仓库为老百姓分粮分盐。因此,老百姓拿出美酒慰问红军,在当时条件异常艰苦,物质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得到老百姓酿制的郎酒,大多用来给伤员战士擦洗伤口,也有的留给生病的战士饮用,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可见,郎酒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建立了不朽功勋。

1956年,在成都金牛坝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四川还有一个郎酒嘛,解放前就很有名,要加快发展!”当年,国营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成立。

是的,解放前就很有名。

据查,郎酒历史悠久。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把二郎滩一带生产的“枸酱酒”钦定为贡酒。北宋年间,古蔺土著居民开始用郎泉水酿酒,史称“凤曲法酒”。明代,赤水河畔出现了酿酒的“回沙工艺”。清代,二郎镇已有大小酒坊、糟房20余家,酒师、酒工数以百计,除生产著名的“凤曲法酒”外,还酿造各种曲酒、白酒、果酒和杂粮酒,供应当地居民饮用。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扩大食盐运输的通道,疏凿赤水河道。赤水河自上游赤水河场附近的天鼓岩到下游猿猴岩(今赤水县元厚场),全长540公里,经乾隆皇帝恩准,历经十年疏凿后通航。从此,由四川入黔的自贡井盐船便可从长江经泸州、合江、太平渡溯流直上,到达二郎滩转运栈。随着川盐上运,一些商贾便以二郎滩为中心,经营起贩运盐、酒、布匹、百货,以及木材、山货等土特产的生意来。赤水河中游的二郎滩也由此慢慢成了一个热闹的河滨码头与商品物资集散地,昔日二郎滩头的小山村也变成了一个人烟稠密的大集镇。特别是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二郎镇上,更是商行林立,酒肆盐号,栉比鳞次。镇上居民人口达三、四千,大、中、小盐号近30家,每日挑盐过山的“背夫”不下两千人。还有南来北往的商贩、盐船更是终日奔忙于二郎滩头。正是频繁的盐业运输,促进了赤水河两岸经济的繁荣,带来当地酿酒业的发展与兴旺,更为郎酒的诞生创造了良好条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荣昌商人邓惠川携家来到二郎镇,在二郎开办了“絮志酒厂”,所制的酒质地醇和、清香爽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邓惠川将“絮志酒厂”改名为“惠川糟房”,聘请贵州茅台酒厂前身之一的“荣笔酒坊”的师傅张子兴,采用茅台酒工艺并自己又在酒曲中加入多种草药,在原“凤曲法酒”的基础上酿造出一种“开坛喷香、入口呈酱”的酱香型美酒,以工艺命名为“回沙郎酒”,由于与茅台酒风格相近,开坛时香气扑鼻,入口酱香更浓,获得了巨大声誉,这就是郎酒的前身。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雷绍清等生意人合股办了“集义新糟坊”,以高薪聘请“成义糟坊”(茅台镇较早的酒坊)的郑银安为总技师,“惠川糟坊”的莫绍成为总酒师,酿出一种融惠川、茅台风味为一体的,既有焦香、酯香、醇香,又略带浓香的酱香酒。因酿酒用的是郎泉水,故命名为“郎酒”。 

郎酒之所以历史悠久,而且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两大酱香型白酒——茅台与郎酒。这与这里的地理基因密切相关。

四川古蔺县地处大娄山西段北侧,属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相差悬殊,最高的西北面新街坪海拔1843米,最低的东北面太平渡两河口海拔300米,相对高差1543米。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按其特点分为低山河谷地貌区,低山窄谷地貌区,中山槽谷地貌区和中山峡谷地貌区。古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盛夏多雨、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高温40.7℃,极端低温-3.0℃,年均降雨量761.8毫米,相对湿度76﹪。

赤水流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但流经二郎,却陡然降至400余米。河谷中的二郎镇常年高温、潮湿,是醇香美酿的天然酒窖。

61d947ea375661d551d9ce761536dc2.png

郎酒厂位于赤水河中游的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与上游隔河相望的贵州茅台村相距只有四十多公里。二郎镇依山傍水,这里气候温湿,土壤黄红相间,盛产优质红高粱,也盛产郎酒制曲所用的小麦,酿酒原料丰富。气温有利于霉菌、酵母菌等酿酒微生物的繁殖,具有优良的酿酒客观自然条件。

郎酒取自深山1000米以下之天然龙洞山泉水酿造,经有关部门测试,此水是天然优质矿泉水,透明无味,PH值适中,硬度小,富含钙、镁、钾、钠、偏硅酸等矿物质,是优良的酿酒用水。

难怪茅台酒和郎酒经久不衰。原来这里的地理自然环境如此之好。

两家酒厂隔河相望,同是赤水河哺育。因此有人说,赤水河是一条神奇的酒河。沿河流域出产数十种名酒,占据中国名酒榜单超过60%的份额,真可谓中国白酒的“母亲河”。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反之,三者兼备,无往不胜。

郎酒长“胜”不衰,就因为郎酒出产地的二郎镇不仅天时地利,而且还人和。

历年来,郎酒厂党政班子团结务实,重视人才。

在重用人才方面,蒋英丽就是一个例证。

2016年12月28日,郎酒集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人事任免事项,会上正式聘任蒋英丽为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从此,蒋英丽成为郎酒厂公司建厂以来任总经理一职的首位女性

原来,蒋英丽是土生土长的古蔺县人,从业30年来,长期致力于公司科研创新、品质把关,以及生产工艺把控和核心技术研究,主持研发的酱、浓、兼三种香型的多款产品获得行业的高度认可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其中红花郎酒获中国酒业协会授予的“中国名酒典型酒”,新郎酒获“中国技术创新典范白酒产品”,郎牌特曲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白酒创新型名优酒体”称号。

她主持和参与的科研技术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发明专利数项,先后在《酿酒科技》《酿酒》等白酒行业核心期刊上发表《酱香型白酒储存期老熟问题探讨》等论文十余篇。她带领的技术团队更是以精密仪器式的质量把关,为郎酒十年如一日的品质发挥了保障作用,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她获得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蔺郎酒传统酿造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全国白酒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酿酒大师、国家级评酒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品酒师等殊荣。

2020年9月10日,我们跟随导游,参观了郎酒庄园。

据介绍,从2008年筹建到现在,历时十多年,投资超百亿,郎酒在10平方公里的山川峡谷间,因循这里的山、这里的地,因循酱香白酒古法工艺的精髓,打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生、长、养、藏”新境地。

郎酒庄园主要有以下看点:

两河口生态酿酒区、天宝峰、十里香广场、千忆回香谷、问天台、天宝洞、红运阁、金樽堡、红滩包装车间等。

在两河口生态酿酒区,导游说:这是郎酒庄园五大生态酿酒区之一,因地处赤水河和桐梓河两河交汇处得名,总面积400多亩,年产优质酱酒1万吨。根据酿酒专家的考证,只有从茅台到二郎镇短短40多公里的赤水河谷,海拔300~500米的地段,才是中国酱酒的顶级酿造段。

接着,我们来到十里香广场。在去的途中,从远处望去,我以为是绿茫茫的茶场。原来,这里万瓮成山,上面是茂密的绿色藤本植物覆盖,藏居天宝峰之巅,4万只陶坛整齐排列,气势宏伟,结阵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露天陶坛酒库。这里阳光充裕,天风浩荡,可加速酒分子运动,有利于醛类物质的挥发,酒体内在酯化反应充分持续,提升成长速度。

020544dd1f88f70e500cc9c8b4342ca.png

慢步广场,酒香扑鼻。这真是开坛十里香,风来万家醉。

再接着,厂导引领大家来到位于天宝峰峡谷地带的储值千亿元的大峡谷——千忆回香谷。她说,这儿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储酒峡谷,该区域地形独特,是一个环状地形,有助于强化气流循环,是郎酒成长的天然道场,环形气流生生不息,云霞供养,生态自然,特别利于酒气循环回香。峡谷中,有80个储酒罐,最小酒罐储酒1000吨,市场价值20亿元;最大酒罐储酒5000吨,市场价值100亿元。谷内存酒市值数千亿元。 

7611c966b5a0cd5aa0ac89399420041.png

对于白酒来说,很多人都知道新酿的白酒辣口,需要经过陈年储存去除酒中的燥劲儿,才能让酒的美妙更加突出,就像一位品性高贵的人,经历了岁月蹉跎,褪却青涩后芳华更盛。

郎酒的工艺演变,经历了从汉代的“枸酱酒”到宋代的“凤曲法酒”,从“回沙工艺”到“盘勾勾兑”。传承一千多年的酿造古法,形成了“高温制曲、两次投粮、晾堂堆积、回沙发酵、九次蒸酿、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年洞藏、盘勾勾兑”的独特工艺。

经过千百年的历练,郎酒形成了“酱香突出,醇厚净爽,幽雅细腻,回味悠长,空杯留香久”的特色。

游览千忆回香谷后,我们就向天宝洞走去。

天宝洞地处二郎镇蜈蚣岩悬崖峭壁之上,洞口峭壁上镌刻着“天宝洞”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天宝洞是郎酒庄园的秘境,它与地宝洞、仁和洞形成全球最大的天然储酒洞群,是大自然馈赠郎酒的耀世瑰宝。天宝洞龙形威武、地宝洞状若凤凰,两洞洞尾上下相通,形成龙凤交尾的奇观。储酒洞内常年恒温恒湿,万只酒坛,身披酒苔,势如酒阵兵马俑,闭关修炼,沉稳练达。

2619b4253372a16104fe085f1c41189.png

在天宝洞内游观时,酒香弥漫,醇香扑鼻。一坛坛封存的大酒坛子整齐划一地向洞内延伸,昏暗的灯光下,陈酿老酒坛和洞壁上积满了厚厚的酒苔,酒坛静静地伫立其中。

我问导游:“这么大的石洞,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开凿的?”她说:这是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地质年龄一亿八千万年,此前为海底世界。洞内常年恒温18℃—22℃之间,天宝洞和地宝洞内的土陶坛陈放的郎酒,挥发的酒分子凝结于洞壁,日积月累,形成了夹杂着400多种微生物、厚达数厘米的酒苔。适宜的温湿度、微生物群形成了优良的贮酒环境,对酒的有机醇化生香起到了稳定醇熟的作用。

88ad5b03543ab6a51ba73adafcc5857.png

大自然恩赐的天然洞穴中,包含着无限的玄机,酒分子与空气中的微生物长年作用,形成洞壁上的酒泥,这些有着旺盛活力的生命,带来了郎酒酱香成份中新的神奇。

据说,天宝洞的发现纯属偶然。1969年春,原郎酒厂会计邹昭贵母亲病重,他便上山采药为母治病。草药备齐,尚差一味石灵芝,寻了数日也未见其影踪。后来,听说蜈蚣岩峭壁下有此草药,邹昭贵一大早就上了蜈蚣岩,在乱石嶙峋的杂草丛中,果然发现了石灵芝,邹昭贵喜上眉梢。然而,邹昭贵的到来,惊扰了洞内的岩燕,成百上千的岩燕从洞穴倾巢而出,天宝洞就这样发现了。

邹昭贵想,要是把这个洞用来贮酒就好了,既能满足酒厂扩产贮酒需要,又能节约大笔修建贮酒仓库的资金。于是他多次深入洞穴探察,经考察认为可行后,向厂里提出了用洞来贮酒的建议。70年代初,洞穴启用,并命名“天宝洞”,郎酒厂便将建厂以来的老酒编号存入洞穴之中,开启了郎酒天宝洞的贮酒时代。随后,又在天宝洞下开发了地宝洞,同样用于贮酒。

天宝洞和地宝洞,总面积达1.42万平方米,洞内贮有土制陶酒坛上万只,储存基酒数万吨。1999年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库。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酒坛兵马俑”之称,堪称中华一绝!

天宝洞、地宝洞真是上天赐给古蔺县人民的无穷财富。

郎酒集团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社会效益。

 2002年以来,集团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100多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5000多人。而且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捐款捐物。2008年向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2130万元,2010年向玉树大地震灾区捐款2000万元,2020年捐赠2400万元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郎助郎·上学堂”公益慈善活动中,近10年来,捐款累计上亿元。   

离开天宝洞,我们来到金樽堡。金樽堡位于郎酒庄园核心腹地,外形酷似一个大型酒坛,神秘而时尚,亦方亦圆寓意郎酒藏纳天地。堡内俑立万只陶坛,列队成阵,气势逼人。酱香原酒在堡内凝神静养,平衡阴阳,和谐交融,老熟生香。

3171cacd37fbf7050e06b3fafec017b.png

这次郎酒庄园之行,收获颇多。不来这里真的搞不明白这些酒是怎样到达三个不同的地方。郎酒在长达一年的酿造后,原酒先来到天宝峰,在十里香广场驯化野性;然后去千忆回香谷,吐纳天地,醇化生香;再几度春来秋往,沿输酒管线飞降金樽堡。

这次郎酒庄园之行,在郎酒原产地二郎镇品鉴了中国诗酒文化,惊叹郎酒古法酿酒技艺的精湛。赞叹郎酒人的匠心,感叹赤水河的静谧。

这次郎酒庄园之行,可谓溯源酱香美酒基因,寻味至美佳酿,专享品质体验。

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说:“郎酒把‘酿好酒’作为全公司的第一任务”,而郎酒的好酒,基于其三品“品质、品牌、品味”,而三品战略的承载就是郎酒庄园。

郎酒庄园,不再是一个僵硬的工厂,而是与消费者一起欢聚、体验郎酒极致文化的基地和乐园。

汪俊林董事长曾在央视采访中告诉记者:郎酒庄园是大自然厚爱郎酒的礼物,是郎酒“生、长、养、藏”的具体体现,是郎酒所有品牌故事的原点,更是消费者、白酒爱好者的家园。

2020年7月13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刘晓峰、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解洪,省政协副秘书长夏华祥,省政协委员、山东四川商会会长、四川蒙顶投资集团董事长韩东一行莅临考察郎酒庄园时,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解洪高度评价郎酒庄园的发展运营模式:

“郎酒庄园就是在打造中国有特色的、美丽的、生态的酒庄模式,这里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生产源于自然,企业融于自然,不因企业发展而破坏自然生态,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郎酒庄园的运营又把企业文化和社区管理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老百姓有极大的互动感与融入感。”

这就是特色文化“小镇”二郎镇,这就是郎酒庄园。这个特色文化在四川独一无二,在中国独一无二,甚至在世界也独一无二!

                                   2020年11月10日

作者简介:

蒋吉华,男,研究生,现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在县、市、省和国家级媒体发表散文、诗词、论文等100多篇(首)40多万字。



责任编辑:向芷漫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