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在非遗密码中探寻川酒转型之路 ——民建成都市委会宣工委、交通总支赴郎酒庄园调研小记

来源:成都民建市委会 作者:陈德军 陈英培 发布时间:2025-04-14 17:13:26

在传统技艺的肌理中触摸产业创新的脉搏,于科技赋能的实践里提炼转型升级的密钥,以亲历者视角勾勒出中国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图景...... 4月9日至11日,民建成都市委会宣传工作委员会、交通总支联合调研组一行踏入赤水河左岸的郎酒庄园,在700余年历史的酱香氤氲中探寻川酒转型之路。

1744622033044.png

品质升级:非遗密码转化为产业竞争的“核心算法”

在郎酒庄园酿酒车间,青石壁上“12987”工艺密码与智能监测系统交相辉映,构成川酒品质升级的微观缩影。调研组注意到,窖池深处的植入式传感器每10秒采集一次微生物数据,与百年酒曲中的菌群图谱形成动态比对。调研组组长、民建成都市委会宣工委秘书长陈德军感概道:“川酒要在全国竞争中突围,必须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量化的品质‘核心算法’。”郎酒的实践印证了这一逻辑——将“一年周期、两次投粮”等700余年酿造智慧拆解为187项工艺参数,通过区块链实现从高粱种植到酒体出厂的全链条溯源,使每一滴酒的品质都能追溯至“播种日期”“制曲匠人”“窖池编号”等126项核心数据。

这种“非遗技艺数据化”的创新,破解了川酒产业长期面临的“品质标准化”难题。当年轻技师通过VR系统模拟“看花摘酒”时,系统自动比对酒花形态与酒精度的对应模型,使传统技艺的掌握周期缩短40%;窖池内的微生物传感器每10秒采集一次数据,与百年酒曲菌种库形成动态校准,确保不同批次酒体的风味一致性提升35%。“非遗不再是模糊的经验,而是成为川酒品质稳定的‘数字底盘’。”陈德军的解读,道破了非遗对川酒产业升级的本质赋能——以文化基因构建品质壁垒,让“川酒品质”成为可感知、可信赖的产业标识。

科技驱动: 用创新引擎激活非遗“活态传承”

深入“地宝洞”,调研组见证了川酒产业最前沿的“科技养洞”实践:高光谱成像技术如“微生物CT”,实时监测洞壁酒苔的菌群变化;3D生物打印机以可食用水凝胶为载体,精准修复濒危菌落,使百年酒苔的活性菌种保有量稳定在87.3%。“这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创新手段守护川酒的‘风味基因库’。”调研组成员、民建成都市委会交通总支主委董强认为,郎酒与敦煌研究院的跨界合作,开创了川酒产业“文化遗产科技化保护”的先河,其建立的微生物壁画监测系统,不仅解决了白酒行业“老窖活性衰减”的共性难题,更树立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产业标杆。

科技赋能贯穿于郎酒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在有机种植基地,基于非遗“顺应节气”的农耕智慧,开发出物联网墒情监测系统,使红缨子高粱的单宁含量提升12%,为酱酒风味奠定原料基础;在智能勾调中心,非遗“盘勾”技艺转化为数字勾调模型,192种基酒的配比方案可通过AI算法实现智能优化,勾调效率提升60%的同时保持传统风味的辨识度。“当3D打印、区块链等技术成为非遗的‘现代传人’,川酒产业便获得了突破时间局限的进化能力。”董强的观察,揭示了科技与非遗融合的深层价值——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延续,使产业升级拥有文化根脉的支撑。

业态重构:从“卖产品”到“卖非遗生态”的产业跃迁

在千忆回香谷的“非遗体验区”,调研组看到川酒产业业态创新的生动场景:游客手持NFT数字凭证,可参与“12987工艺盲盒挑战”,在勾调体验中解码不同轮次酒的风味密码。调研组成员、民建成都市委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委员冯麟在“封坛酒窖”体验了一把“私人酒师”:扫描陶坛二维码,酒体从原粮种植到勾调出厂的全生命周期历历在目,“原来工业旅游可以这么有参与感!消费者不仅是买酒,更是在参与一个‘酒生活生态圈’的构建。”

数据更直观展现着转型成效:有机种植带动古蔺县3万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非酒业务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15%跃升至2024年的38%。“这不是简单的一二三产叠加,而是用产业逻辑重构了价值链条形成‘白酒产业+文化体验+乡村振兴’的共生生态。”调研组成员、民建成都市委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委员陈英培表示,郎酒证明,传统产业完全可以通过跨界融合,从‘卖产品’升级为‘卖生态、卖生活方式’。”

业态重构的背后,是川酒产业对“价值坐标系”的重新定义:在消费端,将“端午祭曲”“重阳下沙”等传统仪式转化为沉浸式文化IP,培育出“喝川酒、学非遗、游酒乡”的新型消费场景;在产业端,通过“庄园经济”模式整合生态种植、科技酿造、文旅服务,使川酒产业从单一的“生产制造”升级为“文化体验服务商”;在区域端,郎酒的实践带动古蔺县白酒相关产业产值五年增长2.3倍,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协同”的产区发展格局。“这是川酒产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关键一步。”调研组成员、民建经贸总支五支部副主委杨东升的分析,点明了业态创新对川酒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调研启示:在传承与重构中寻找产业转型“公约数”

4月10傍晚, 最后一道斜阳从赤水河对岸的云隙间漏出,像融化的金箔敷在天宝洞青灰色的石壁上。调研组一行围坐在露台上的长木桌旁展开来一场“头脑风暴”,将两天来的所见所闻化作具体的建言方向。

“传统产业转型的关键,是找到文化根脉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点。郎酒把‘12987’工艺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模型,本质上是用科技语言翻译传统智慧,让老手艺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找到了新的表达形式。”董强表示,要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从“经验传承”向“科学体系”跃迁。

“在‘地宝洞’看到3D打印技术修复酒苔菌群时,我突然意识到:非遗保护不能停留在‘保护老东西’,而要思考‘如何让老东西在当代生长’。”陈英培感慨,“郎酒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当文化遗产保护与前沿科技结合,传统不再是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而是能够主动进化的生命体。”

“最让我触动的是庄园里的‘共生效应’——企业发展带动了农户增收,科技升级反哺了非遗传承,体验经济激活了文化价值。”冯麟总结道,“郎酒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绝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构建‘产业+生态+社会’的价值共同体。这为川酒乃至中国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唯有把自身发展融入更大的时代命题,才能突破产业边界,赢得可持续的未来。”

......

“郎酒的实践证明,川酒产业升级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非遗密码的创造性转化。当非遗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当产业创新深植文化的根脉,川酒便能在‘坚守传统’与‘拥抱未来’之间找到最优解。”陈德军在总结时表示,这场调研不仅解码了郎酒庄园的创新密码,更勾勒出川酒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以非遗为魂,以创新为翼,让千年酿造智慧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绽放新的光芒。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