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德阳工业区第二次上马并进入了全国重点项目行列,以万吨级水压机为中心的重型机器厂,大型水利发电设备制造厂等大型企业集中布点在德阳。1958年10月13日。这一天,偏居一隅,沉寂多年的德阳小县城,迎来了二重的开工庆典。正是1958年秋天,歌声响起“当东方升起朝霞,我们奔向远方,踏遍田间地头,转战矿山工厂……”因二重厂退休的老人李化池,让我想提笔写写82岁三线建设者的故事。1962年,中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时期,3年自然灾害、中国东南沿海受到美国威胁,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国际形势就在眼前。1964年,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三线建设正式启动。“好人好马上三线”是当时最为响亮的口号,不论是建设工地,还是运输的卡车,临时搭建的草棚墙壁上,到处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发奋图强,报效祖国”,“树雄心,立壮志”标语和横幅。那段历史对我来说,更加的好奇。
有机会接触到李化池老人,是今年的五一前夕,在南塔社区的101厂小区的会议室,第一眼见到她,格外的亲切,一口浓浓的东北口音,咋就这麽巧,遇上东北老乡,细打听,还真的有历史渊源。
化池老人,今年82岁,看上去头发花白,运动短发,精神无比,走路像风一样,体态轻盈,跟我这个60岁的人没多大差别,好令我羡慕,我们聊着聊着,我特别想去她家里坐坐,看看是怎样的一位老人,我们俩人缓缓的走到她家二楼,房间不大不小,干净整洁,一间主卧,一间是女儿的住处,还放着许多小朋友玩的玩具和儿童书籍,还有小朋友穿的童装、童鞋。看到墙上挂着的三世同堂的全家福,瞧这幸福的一家子,个个嘴角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当走进厨房时,更是清清爽爽,厨具摆放有致,还看到北方人常用的长、短擀面杖。一问便知道,北方人最爱吃饺子,包饺子就是家里常态,来个客人,逢年过节,喜庆的事,那必须吃饺子,东北人都是一样一样的。非常想更深入的了解李姨的家中事,厂中事,家国事。
青春之赞歌
李化池1943年, 出生在河北省荣城(保定)的农村家庭,家中6姊妹,她排行老五 ,父亲李万寿是会计,早些年就外地生活,家里全靠母亲赵文婷在家务农,照顾孩子们,最累、最美、最辛苦的还是母亲,三个哥哥在齐齐哈尔。跟随着父亲从河北到东北,一直没有停下。初中读两年,正赶上技校招生,就报名读技校。1958年在一重技校(齐齐哈尔一重技师学院前身是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高级技工学校)读书,两年后毕业,18岁的她就和同学们,相应国家的号召,一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去,一颗红心,背上行囊,不顾一切,乘上火车,怀揣梦想,向着目标,共同前往四川那个陌生的地方,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就哼唱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那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是学生,也是战士,时刻准备着,去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这样来到四川小县城---德阳县,刚下火车,未等喘息,就被前来接站的老师傅们带上,去我们的厂报到,没有住的房子,少有人间烟火,看到的比想象的还要艰苦,同行的一女青年,一直哭,一直哭。小李上前安慰,抱着她。既来之,则安之。到现在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当年的苦与难,天作被地当床,饮山泉住草棚,田野里建房,寺庙里大干苦干,缺图纸,缺机械设备,白手起家,辛勤奉献,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工业发展的壮举和奇迹。接下来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谱写青春之歌,劳动之歌。说起来人生经历也简单,从铸造厂模型二车间当过制图,女工委员、保管,算是厂里的文艺骨干,能歌善舞。
刚开始的时候,工作上有个大原则,“先生产,后生活”。成家后也吃食堂,生活非常简朴,简单。除演出外,都穿工作服,学雷锋,办展览,当解说员,平时理论考试,实操测试从不缺席,都是好成绩。 后来与爱人结婚生子,儿子太小,生病发烧,高烧不退,心急火燎,7个半月就失去生命,孩子的离世,让她陷入痛苦之中,也同样没有耽搁工作,回忆中化池,遇到困难,面对困难,善于解决困难,从不妥协。后来爱人也去世,自己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心脏支架一安就是30年,化池真是个勇敢、坚强的女人。这一路走来,摸爬滚打,练就一身本领,乐观,豁达,自我调整,任何事情都不是事,只有工作是大事。一切以工作为重,不讲条件,在工作中找乐趣,喜欢把忧伤的事情藏起来,她总是把美丽快乐带给别人,就像《牡丹之歌》中的牡丹一样,“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历尽贫寒……”
在厂区的地下室,在食堂里搭个台子,就是舞台,建设初期苏联专家喜欢联欢活动,青年人都会参加,办联欢舞会,音乐起,男男女女们跳着圆舞曲,翩翩起舞。化池在厂文工团跳过的、蒙古舞、傣族舞等。唯有艺术的绽放可以让一天一身的疲惫,得到释放,好好休息后,明天又将重新开启新的征程。泰戈尔《飞鸟集》中“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当年的化池真如夏花一样绚烂芬芳,她给我看到让她当年拍下的珍贵的舞台照,梳着两个粗粗的长辫子,垂在肩上,两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会说话,闪着光。我爱上那时的小李,更爱如今的老李。
别样夕阳红
1983年化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一直记得入党时的誓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一路走来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工作事业在普通的岗位,但每个岗位,化池都尽心尽力,从不含糊。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好评。1993年,化池老人正式退休了。当年的”小李”,昨天的”大李”,变成如今的”老李”。因为跟着南塔社区101小区的居民们非常熟悉,社区的负责人找她谈话,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社区志愿者,她非常乐意接受了,并兼顾到小区党支部党小组长,支部委员,三支部一共有党员40人,这里又成老李的新家,党小组的工作,一干又是30年,化池是这个小区居民的开心果、调解员,谁家有事,特别热心,为党员和居民们服务。去社区开个会,领个会议精神,回来传达精神,讲给大家伙听,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收个党费,做个党员家访,慰问老党员、生病的党员同志,谁家有病、有个灾,谁家婆媳关系不睦等等,化池老人第一时间会在现场出现,帮忙解决问题,及时有效,从不拖沓,这麽多年,养成的办事雷厉风行,为党员同志们着想,任劳任怨,从不讲条件,没有怨言。小区开展法制宣传、垃圾分类、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等都少不了她,随时随地都有她的身影,都爱亲切地称她是自家人,是热心肠。为社区、为小区营造心家园。心灵疗愈空间,特别是小区办起三线建设纪念馆后,遇到心烦事,就去纪念馆里看看,转转,看到那些熟悉的饭票、菜票,技校的校徽、工作的奖状、纪念章……心情就会平静许多,内心就会陡然升起无穷的力量,这就是三线建设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我一直就这样想,化池是那一代人一个缩影,献了青春,献子孙。如今我们如何让三线建设精神,在新时期、新时代发扬光大!去宣讲去传承,我一定做到,从我做起,书写好三线建设的篇章,讲好三线建设的故事,那些个人,那些个事,那些个场景,那些个物件,回望峥嵘路,致敬三线人,奋斗事竟成,坚持做好这些个事,还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