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金星文学》第47期:散文/吴大勇(四川)||为了藏乡群众笑开颜

来源: 作者:吴大勇 发布时间:2024-09-07 10:35:24

为了藏乡群众笑开颜

 

那天午饭后刚回办公室,忽然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一个脸庞黝黑发红,胡子拉碴,双手粗糙,看上去像是一个雪域高原上下来的“康巴汉子”。如果不是他那声熟悉的“老班长”,我已完全认不出他是从队伍转业安置到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工作的战友王庆伟了。

image.png

王庆伟在驻村村委办公室,就抓好村委党建工作认真查阅核对相关资料。

记得当年正是疫情期间,一次庆伟电话告诉我,他向组织主动请缨,派往甘孜州石渠县正科乡许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儿条件艰苦,要多加小心啊……”我话音未落,他却说:你是知道的,三十年前,我就是川藏线上的汽车兵,负责运送生产生活物资,支援藏区建设。那时川藏沿线环境比现在艰苦多了,国家也不富裕,拿不出更多的来帮助当地群众,这一直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现在正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在群众遇到困难面前,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冲锋在前。他在电话那头不停地说。“是啊,这里太苦了。每次从成都出发,翻越高山,跨越草原,经过修建在悬崖上那一段段路窄、雪厚、弯急的盘山公路时,车轮碾过之处,尘土卷着碎石滚下百米悬崖,车窗外不时掠过葬身山崖的汽车残骸,让人不寒而栗。每回开车要跑两三天,汽车里程表显示长达一千一百余公里的距离,才能到达平均海拔3300米高的许巴村。这是位于金沙江峡谷地带,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江达县隔江相望。也是石渠全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离县城最偏远的村庄,交通及地理条件极差。说真的,要说苦不苦,苦,要说累不累,累。但是,老班长,放心吧,我不会给战友丢脸,更不会给队伍抹黑的!王庆伟滔滔不绝地讲,使我既了解他在藏区扶贫的艰辛,也相信没有他战胜不了的困难和完不成的任务!

今天是我与庆伟队伍一别二十余载的第一次相见。看上去他还是当年那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直爽人。当我问起他在石渠县正科乡许巴村扶贫的经历时,他的眼睛突然亮了,话也多了起来。原来当年的军营生活炼就了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本领和作风。他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退役不褪色,时时事事以工作优先,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件事。他有些激动地说,到了帮扶点才知道,这里跟我当初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常年驻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域高原上,一年中七八级以上的大风天气达一两百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度,平均空气含氧量仅为30%。刚到头几天,时常感到胸闷、气短、头痛、腿软……到了第四天,嘴唇开始干裂,渗出血丝,鼻孔也发干,稍一用力擤鼻涕,鼻血就瞬间流出来。热心的藏乡群众急忙用冷水帮他拍打脑门止鼻血外流。可他硬是凭着坚强毅力硬扛、硬撑过来。但由于气候恶劣,不久手脚又患上了冻疮,手指冻得像一根根胡萝卜,手掌裂出长长的口子,连手套都戴不进去,艰苦的条件,身体的不适,都没有打败军人出身的他。而在他背后也有人说:“何苦嘛!都是‘知天命’的人了,还这么拚。”可他却偏偏不理会这些,只知道干事业需要殉道者的精神。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又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何况自己还是个共产党员呢。于是,上任伊始,他就像一个永不退缩的战士,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帮扶”战场中,不仅日常走村入户,走进牧区草场、田间地头、院里树下,关心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还主动承担起帮助藏乡群众脱贫致富。冬天,冒着暴风雪下到农户家中嘘寒问暖,夏天,高原上火辣辣的太阳把人晒得两眼直冒金花,有时甚至累得晕倒在地也不停息。谁个村民家中遇到什么突发情况时,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写在本里,记在心头,短短时间里,跑遍了全村179户人家,解决难题,整治化解矛盾。在农户普巴得呷家走访时,王庆伟了解到他家因道路维修、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来水管道破损,相邻的几户村民担心影响自家的水流量,一直不同意他家接管,致使普巴得呷家长时间没有自来水用,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后经王庆伟同村干部一次次与这几户村民协调做工作,终于解决了普巴得呷家的“吃水难”问题。紧接着,这个足智多谋的王庆伟又趁热打铁,主动协调县乡相关部门,争取到全村自来水升级改造项目,当年就为许巴村群众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的老大难问题。

image.png

王庆伟(右一)在田间了解察看许巴村群众种植新品种青稞的收成情况。

王庆伟是组织派到许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他深知强化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是第一要务。他针对该村人口多、困难脱贫户多、住户分散、工作开展不便等突出问题,首先从帮助村建强“两委”班子入手,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三会一课”,抓好党员学习教育,严格党员管理。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按时按期组织党员和村干部学习理论,开展政策宣讲,控辍保学、技能培训、推普培训,文明建设等活动。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实践活动,强村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的闭环方式,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引领作用,积极帮助村藏乡群众理思路、定目标、谋出路,真正解决发展难题,实现共同富裕。2022年9月,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学校出资七十万元对口支援资金,社会筹资十一万元,为村里修建了“村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积极推进“须巴锅庄”文化广场建设,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着力帮助许巴村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如今,许巴村有史以来拥有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科技培训室、文化娱乐活动室等一系列民生设施,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藏乡群众的思想活了,路子宽了,遵纪守法意识强了,生活幸福指数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从眼前这个“康巴汉子”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一个通过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服务群众,已经深深走进群众的心里,成了藏乡村民的“自己人”。可不是么,省、县、乡层层都对驻村干部有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基本形成的乡村振兴进军。这一轮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新阶段驻村帮扶工作的“第一棒”,是“先锋队”。切实摸清藏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贫困户结对子、认亲戚,实行一对一帮扶,直到大家都脱贫致富为目的。否则,就要追责到底!所以,这几年,他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许巴村的“帮”和“扶”上,并立足实际,以学生的姿态虚心向村干部、老百姓、土专家等学习请教,共谋发展。他边说边翻出身上背的那个军用挂包给我看,他说自己每次走村串户时,包里都要放一些干粮,保温杯和搜集相关信息的笔记本。到了老乡家里,就和乡亲们一起坐在火炉边边烤洋芋吃,边用藏语与村民聊天交流,乡亲们觉得这个书记就像“隔壁老王”,于是纷纷向他敞开了心扉:我们这里有须巴神山摩崖石刻群、巴格嘛呢石经墙、松格嘛呢旅游景区、有石渠人参果、石渠白菌、邓柯枸杞、石渠红景天等特产,有玛达咪山歌,须巴锅庄、热巴舞等民俗文化。希望村书记能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日子真正好起来。王庆伟认真倾听着,村民们在想什么?村民们最需要什么?村民们最盼望什么?同时他也在深深思考:村“两委”究竟能为困难群众解决什么?能为村民做些什么?如何尽快把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他把乡亲们的需求和想法一一装在心中。一次雷雨天,他带领村里两名党员干部去走访困难户。一大早,他从村委办背后上来,一路都是爬山,而且还是暴雨后的山道十八弯,道路坎坷不平,一路跌倒一路爬起,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他骂着说“奶奶的,真是个鸟都不拉屎的鬼地方。”一路跌跌撞撞,足足爬了两个多小时,才赶到这户藏乡村民的家里。此时此刻,当他双手紧握着这个身体残疾群众的手,看着这曾经熟悉的雪山高原,面对波涛汹涌的金沙江,禁不住热泪盈眶。

image.png

王庆伟(左二)在村青稞种植基地与驻村干部和藏乡群众一起就如何提高藏乡村民收入进行实地学习调研。

“是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三十年前,队伍就到过这相邻的洛须镇,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所以他对这片土地格外关注,也牢记着队伍老首长说过的话:不能忘记藏乡群众在那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年代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王庆伟告诉我说:这两年,通过组织社会力量先后为许巴村群众捐赠价值一百余万元物资。他还发动战友陆续为群众捐款捐物达八十多万元,先后已有十余名战友驾车来到这里,与藏乡村民贫困户结对帮扶。近些年,在这藏乡山村帮扶工作不仅充满危险,还异常艰苦。夏天是野兽、蛇鼠的天下,冬天还有那肆虐无情的暴风雪考验。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战天斗地,王庆伟已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风湿关节炎,发作时疼痛难忍,但他依然咬着牙坚持工作。不得不承认,工作的艰辛也让他对家庭充满了愧疚。通过大伙共同努力,村里虽然脱了贫,但人手少,事情多,所有的工作压得人脱不开身。他无暇顾及家庭,孩子的成长也缺席,连儿子高考都不在身边。妻子对他很多抱怨,他却说:“我是共产党员,又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再说,我是组织委派帮扶的第一书记呀……”如今,队伍老首长当年的嘱托,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许巴村早已实现全面脱贫摘帽,成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的优秀示范村。顿时,我惊叹不已,不住拍打着他的肩臂。因为我深知,这其间有他多少个不眠之夜,有他多少心血和汗水,有他多少艰辛的付出啊!

可不是么,他说那天去山上那家脱贫户走访返回路上,一直都在琢磨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训。一回到村委办,赓即就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召开专项会议:围绕许巴村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了解到的村民们的需求和想法,大家集思广义,研宄讨论对策,决定迅速组织和鼓励全村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能工巧匠、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员积极回乡创业、创新和发展。努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组织到邻县学习调研青稞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外,并针对邓玛生态园发展农副产品合作社项目形成的调究报告,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以及依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科研、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诸多优势,通过协调帮扶力量、项目扶持、技术指导、资源共享等方式,共同开展推普、种植、养殖、医疗、护理、电商、旅游、政务礼仪等各种专题培训。2022年国庆节期间,王庆伟带领43个当地的藏乡少年,一起走出雪域高原,来到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深造,这是该校对石渠县实施教育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至此,已先后帮扶五十三名石渠籍学生就读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学杂费、参照帮扶政策并额外给每人每年五千元生活补助。与此同时,他把发展许巴村集体经济,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广种植青稞新品种,打造万亩优质青稞种植示范基地,促进当地青稞产业规模化发展。去年许巴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优秀示范村的六十万元奖金如何处理,王庆伟与村干部开会商议并争取群众同意后,决定将这笔奖金入股到石渠县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中。从此,村民们当上了股东,每年分到一定的红利时,个个脸上笑开了颜,人人心里乐开了花!近年来,许巴村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共同增收致富,已经走上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快速路”。

image.png

王庆伟(图中)在日常工作中与许巴村群众促膝谈心。

“人生似白驹过隙”,如今,王庆伟已是近“知天命”的人了,身上还有着属于青年人那股青春活力,虽然这一轮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期已满,而他又主动要求再续一轮。都说藏乡艰苦,困难重重,他却对藏乡群众情有独钟。他顿了顿,说:“要说困难,人一睁眼都是困难,怕困难啥事也干不成。”是啊,他就像一只被雄风鼓满双翅的蜜蜂,终日操劳,为别人酿造着甜蜜的生活。为了藏乡群众笑开颜,偶尔也觉得很累,可每每想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乡村振兴正在奋进的路上,他似乎又增添了劲头,那青春的活力,就又注满了全身……


image.png

【作者简介】吴大勇,曾用笔名吴勇、吴荣普、大戈、小平等。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重庆涪陵人,现定居成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某省级部门机关供职。80年代参军,并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和军区政治部报社学习深造。1985年起始所采写、撰写的报告文学及散文、诗歌、评论、随笔等文章,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生活》《中国青年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文艺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萌芽》等军地报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其中多次获全国好作品一、二等奖。著有公开出版发行的《会痛的幸福》(散文随笔结集)等。作者声明,吴大勇原创作品授权《金星文学》微刊首发!


责任编辑:杨睿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