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加强法律明白人培养,助推法治乡村建设

来源:乐山普法 作者:潘虹吉 发布时间:2022-06-16 14:11:51

2022年6月14日下午,四川省“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召开,全省各市州、区县均设视频分会场。省委依法治省办、司法厅、民政厅、农业农村厅领导以及宣传部、人社厅、乡村振兴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上,峨边彝族自治县司法局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司法局代表,作了“加强‘法律明白人’培养,助推法治乡村建设”经验交流发言。

1655359958727.png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把“法律明白人”培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法治建设全局中谋划推进,夯实法治社会基础,促进群众安居乐业,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大群众尊法守法成为共识,崇德尚法成为常态。

来了解一下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具体做法,打好“组合拳”,全面增强培养合力

抓规范化

采取“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共治共享”模式,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纳入全县法治建设“两规划一方案”,作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三大工程”,与乡村振兴和法治乡村建设有机融合、高位推进。

抓项目化

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立项管理,纳入组织部门“农村能人培养计划”,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坚持司法行政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共育共用共享培养格局。

抓制度化

从遴选到针对性培训,从建立平台到完善机制,健全一套培养制度,真正培养一支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目前,全县共有“法律明白人”283人,其中“德古”53人,全部为群众所选、所知、所信。

1655359994864.png

编好“培训网”,不断提高综合素能

采取分类集中轮训

借助“农村家庭能人”培养平台,采取集中培训、线上轮训、教学实训的方式,以培养“引领型”“技能型”“治理型”家庭能人为对象,开展农村“道德讲堂”“法治讲堂”“幸福家庭课堂”等活动,组织“农村家庭能人”培养对象认领“矛盾纠纷调解员”“乡村法律明白人”等志愿服务岗位,培养走得正路、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的“四得”“法律明白人”。2022年以来,授牌“农村家庭能人培养实训基地”4个,举办培训班3次,培训130余人次。

依托“德古”平台培训

制定《峨边彝族自治县“德古汉彝双语讲堂”管理办法》,规范“德古汉彝双语讲堂”管理,实现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机制“四有”。健全调研、培训和考评机制,通过专家培训、组织调训、集中轮训、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律法规、移风易俗以及婚嫁彩礼“双高”等方面内容培训,努力把“德古汉彝双语讲堂”打造为基层法治理论宣讲品牌。目前,“德古宣讲队”,共有队员32人。2022年以来,开展宣讲17场次,受众1050余人次。

借助专业机构代训

将“法律明白人”培训列入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计划,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优练强。针对“法律明白人”的身份、从业情况,将他们划分为维护稳定、依法致富和抵制“双高”等三类“法律明白人”,全面培养、重点使用。同时,将参训情况作为移风易俗“守法星”“和谐星”等五星评选的重要内容,纳入“积分超市”管理范围,进一步激发“法律明白人”培养的认可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1655360060407.png

建好“服务台”,切实发挥功能实效

实体平台赋能

依托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室),为广大群众开展基本法律解答、救济途径指引、矛盾排查疏导等服务工作。2022年以来,共参与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04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1件,接受群众咨询632余人次,挽回群众经济损失20余万元。

“五话五讲”增效

以“农民夜校”“德古汉彝双语讲堂”“绣娘讲堂”“幸福小喇叭”等载体和形式,发动“法律明白人”走进田间地头,通过火塘夜话讲理论、笋山对话讲党史、新寨谈话讲感恩、文艺心话讲幸福、院坝闲话讲故事“五话五讲”,让群众“在心理上解压、政策上解渴、思想上解惑”。

1655360099416.png

普法品牌提质

创新打造“普法小阿依”(彝语音译,意为小朋友)品牌,积极推进“小手拉大手”活动,以“一周一条”为标准,将法律常识带回家,实现学校法治教育向社会的延伸,切实破除汉彝语言交流壁垒,增强法治教育辐射性和渗透性,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推出短视频《峨边法治微课堂》,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为“喜迎二十大”“护航乡村振兴”持续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