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彭山公共法律服务在小区“开花结果”

来源:彭山区司法局 作者:彭司轩 发布时间:2020-09-07 17:49:19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委办[2018]18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彭山区主动顺应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要求,积极探索公共法律服务进小区工作,将服务下沉送到居民家门口,解决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悉,目前,彭山区已建立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公共法律服务站,65个公共法律服务室,其中包括经开区和二所高校公共法律服务站、三个商住小区公共法律服务室。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员迁入彭山城区居住,许多小区尤其是上万人的大型小区基层治理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区居民结构复杂、素质不一,容易产生矛盾;二是居民对小区居住环境和物业管理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三是小区物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小区管理的意识还不强,调解矛盾纠纷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化解部分矛盾,导致冲突升级。为了满足小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服务群众,彭山区司法局于2020年2月启动“公共法律服务进小区”试点,在居民数量较多的翡翠城、山水福都、泊林郡三个小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并于5月份开始启动运行。小区公共法律服务室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依法治理、法治宣传、矛盾纠纷调解于一体,有效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第三方调解机构等法律服务队伍资源,建立各类法律服务协调机制,为广大小区业主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法律服务。

首先是完善实体服务平台。小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在小区内部设独立办公地点,常驻联络员由小区派驻,每周实行律师轮流值班制度。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并限时办理,重大疑难事项承诺三日办理并告知当事人。引导当事人依靠法律手段和按法律程序解决涉法问题,并具体承办小区业主的法律诉求等,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民生职能作用,提高法律服务水平,最大程度满足小区业主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其次是加强小区法治宣传。充分发挥法律工作者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小区组织的普法宣传活动、按计划开展法治教育讲座。组织法律工作者、普法志愿者深入小区,与业主面对面开展各类专题普法宣传,推动落实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帮助广大业主和小区职工养成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依法维权意识。截止目前,小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参与并开展法治讲座3场,受众3000余人。

三是积极助力小区治理。充分发挥公安干警在“平安彭山”建设中主力军作用,建立小区警务辅助和治保工作机制,实行公安干警下沉派驻小区,推进“专门力量维稳”向“专群结合创稳”转变,维护小区治安秩序,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小区居民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

四是化解调解矛盾纠纷。建立“1(小区物管)+1(公共法律服务室)+N(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网格中心、律师事务所、第三方调解机构等)”组织架构,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参与小区矛盾纠纷调处。注重发挥“邻里调解”“能人调解”,让身边人调解身边事,打造小区个人调解品牌,实现调解服务群众“零距离”,形成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配合、良性互动。

据了解,小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调处成功各类纠纷10余件,解答法律咨询200余人次。

特别是疫情期间,公共法律服务室处理了一个突出案例:2020年4月25日,翡翠城单元楼电梯按键被一小孩吐口水,该单元188名业主义愤填膺,要求肇事者家长道歉,因小孩家长护短,双方爆发激烈争吵,邻里关系非常紧张。服务室同志得知后迅速行动,组织律师、网格员和物管相关人员开展矛盾纠纷调查,制定调解方案。经过多次调解后,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一场可能激化的冲突。本案的解决既避免了疫情期间可能发生的聚众事件,又有效维护了小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区司法局开通12348、37610348法律服务热线,为广大居民提供涉法咨询、解答、指引、调解、事项办理等暖心法律服务,助力疫情防控。通过普法公众号、“不老彭山”法治专栏以及小区业主微信群等平台,将公共法律服务室信息及联系人、联系方式向社会广泛发布,让居民寻求法律服务有了解决渠道,满足了居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对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彭司轩)


责任编辑:唐方琼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