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精心策划了“四川司法行政人向祖国报告”系列报道,聚焦四川司法行政系统那些努力拼搏、实干奋斗的“追梦人”,通过他们的讲述,展现四川省全面依法治省和司法行政工作成效,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
人物小档
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第七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他立足人民调解,跑遍了8个彝族乡镇近50个村庄;他立足社区矫正,积极帮助每一位失足人员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他立足法律援助,奔走多地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他就是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鲁惹军光。
一起聆听鲁惹军光向祖国报告。
追逐法治之光 同铸美好生活
我是一名来自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司法局的彝族干部。26年来,我始终坚持追逐法治之光,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践行初心,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
作为人民调解员,我发现婚姻家庭类的纠纷较为突出。
多年前,我县一对夫妻发生口角后,妻子上吊自杀,女方家族集结了近百人,陆续前往男方家讨要说法。
我得知情况后,迅速联系两地司法所的同事前往安抚,做好稳控。同时,积极协调双方德高望重的长者共同参与调解,不敢有一刻懈怠。
经过近8小时的说服教育和以案释法,反复运用“背靠背”调解方式,做好情理法的综合运用,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成功避免了一场群体性冲突。
实干担当,当好强化法治基础的“赶路人”
作为法律援助工作者,如何让群众在需要法律帮助时,能够找得到、用得上、信得过,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面对峨边法律服务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我积极寻求市县司法局的支持,奔走多地寻找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成功引进律师事务所2个,执业律师8名,争取“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1名、大学生志愿者1名。
我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援助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在13个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99个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系点,将法律援助向农村进一步延伸。
3年来,县法律援助中心累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830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30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特别是看到打工群众拿回欠薪后,咧开嘴的笑容,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再次感受到法治的温度。
崇尚法治,当好德古调解的“领头雁”
运用彝族习惯法调解纠纷是彝族群众习惯的纠纷调解方式。“德古”作为家支的头人,是被彝族群众认可的权威调解者,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通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德古调解”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和一批热爱彝族传统文化的同仁走村入户调查研究,总结分析民间“德古”在调解纠纷、移风易俗中的优势、弊端,提出将讲政治、讲法治、讲公平的民间“德古”聘任为人民调解员,让“德古”调解合情合理更合法。
2015年,峨边成立了“德古”协会,制定出台协会章程和管理办法,试行聘任制,让民间“德古”从“游击队”变为“正规军”;同时加强培训,让民间“德古”从“业余队”变为“专业队”;重视培育“文明风”,让民间“德古”从“依风俗”变为“讲法理”,有效推动了“德古”调解走向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
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我特此向祖国报告: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干劲、更新的举措,当好服务员、赶路人、领头雁,为奋力推进民族地区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