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马边这个村凭啥“出圈”?

来源:乐山普法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2-28 17:23:47

福来村位于马边彝族自治县西北部,辖6个村民小组,共507户1991人。在实现村退出、户脱贫后,率先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以乡村治理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先后荣获“2018年国家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2021年度四川省先进基层党支部”“2021年度省级(5A)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1709112254910.png

打造法治教育基地

以法治社会建设为抓手,以人人知法守法、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通过精准谋划、整合资源、健全机制、融合展示等举措,打造了集“教、学、用”为一体的法治教育基地。

1709112306172.jpg

精准谋划,多面取经“议基地”。紧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且逐渐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等新的犯罪特点,直击学校法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和案例教学引导不足等痛点难点,邀请法学专家、法学教师等到村进行指导和交流,广泛吸纳意见建议,明确以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的特色法治教育为理念,破解传统法治课堂对未成年人吸引力不强的“弊病”,让基地建设有方向、有创新。


整合资源,多向发力“建基地”。以基地建设作为推进法治教育普及的重要抓手和生动实践,明确以“法润青禾、绽放未来”为主题,按照主动作为、自行加压、积极筹措的方式,将基地建设为一个“法治辐射中心”,充分展现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成效。

 

1709112333867.jpg

健全机制,多方联动“管基地”。制定《福来村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成立基地管理工作队伍,办公室设在福来村村委会,负责基地设备维护、讲解接待等日常工作,有效确保基地有人管、资源不闲置。建立实践基地运营机制,按照“应开放尽开放”和“免费参观”的原则,发挥出最大的宣传作用。

融合展示,多级共享“用基地”。以“立足福来、面向全县、辐射全省”为定位,采取展示、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的方式,将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警示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振兴战略融为一体,全面增强法治教育实践性,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法治教育学习。

1709112360627.jpg

法治助推乡村振兴

加强乡村法治队伍建设。采取会议、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对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等重点对象的业务政策和法律法规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群众威信高的普法骨干和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组建了由当地德高望重、人缘关系好、善于做群众工作、乐于参与基层治理的少数民族调解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参与调解民族地区乡村矛盾纠纷事务。目前,全村共有8名在册“法律明白人”,乡村法治队伍日益壮大。

以法治引导乡村自治。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镇村干部群众的行为,让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成为习惯和自觉。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积极协助开展“院坝协商会”,组织村民就村公共事务、重大民生问题开展民主协商,引导依法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依法公开党务、村务、财务。

1709112379518.png

发挥村法律顾问作用。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配备村法律顾问。2023年以来,法律顾问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场,常态化利用微信群开展法治宣传,为基层经济组织依法管理村级经济、社会事务提供意见建议4条,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3起。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接待群众来访和法律咨询服务32人次,人民调解案件2宗、引导法律援助1件。

着力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用好法治宣传阵地,依托“农民夜校”“村村响”“福来报”“策马扬边”平台等宣传宪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教育,强化法律在解决农村事务时的权威地位。组织开展“积分超市”“文明家庭”等评议活动,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进一步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村干部利用微信公众号、工作微信群推送相关信息近1000条。通过农民夜校、夜学讲堂等平台,打造乡村“普法讲堂”,受教育群众达300多人次,

法治护航乡村旅游。将法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助燃剂,依托村落风貌、彝家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民宿文旅产业,新增近百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变成高端民宿“管家员”和“导游”,实现了“打工不出村,致富在家门”的目标。昔日贫穷落后的偏远山乡,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谐村。法治之花在彝家山村绽放,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1709112419589.jpg

2022年,福来村荣获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荣誉。通过示范创建活动,村民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不断增强,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