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余青峰医师的援非故事: 跨越半个地球的握手

来源: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11 10:50:34

余青峰曾在书上看过一段话:信仰是什么?是青春的底色,是对理想的坚守,是追梦路上奔跑的姿态。

援外医疗工作是“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中“民心相通”建设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最容易赢得民心的公益慈善和人道主义援助方式。多年以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大洋彼岸薪火相传,2021年,在“新时代 新征程”的伟大号召下,在四川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及科室主任的关心帮助下,在家人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在医者信仰的驱使下,余青峰顺利通过选拔、考核,正式成为中国(四川)第18批援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简称几比)医疗队的一名队员,这是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握手”。当他踏上这片黄土地时,才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贫穷、落后。


几比印象


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里,余青峰远离家乡到了几比,这是一个位于非洲西部,国土总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被联合国列为十大贫穷国家之一的国家。这里常年高温炎热,道路坑洼不平,各类物资匮乏,传染病泛滥,公共医疗和卫生服务几乎一片空白。

余青峰工作的中几比友谊医院,该院是在中几比两国双边合作框架下,由中国建造,隶属几比国防总参谋部,于2011年5月交付当地使用的。


医疗落后


全院共有200多张床位,一台2排CT机、一台DR(由中国赠送),一台胃镜。血液检查只能做最基础的血常规等简单项目。儿科病房有8张床位,新生儿病房3个暖箱和一个辐射台(但都未使用过)。我主要负责该院儿科每周一至四的儿科门诊,周五的住院部查房工作,帮助几比方培训他们的住院医师,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阳光和疾病在这片土地上同样灿烂,去年端午节当天,在余青峰接到距驻地80公里外的卡松果医院院长的电话求助后,他和队长、司机一行前往卡松果医院会诊……在返回驻地的途中,他们再次接到求助电话。是一名华人骑友,他就是这两年在抖音里特别火的一位骑行19个国家的小范,因为疫情原因,滞留在了几比,并借住在这一户人家里。

小范告诉他们,有名7月大的婴儿满身长满脓疱疮,由于医疗物资匮乏,酒精、棉球等都需要患者自行在医院外的药店购买,加上家人没有医疗常识,只能请当地巫师为婴儿施巫术,小范想请他们去看看。

当时正是几比疫情爆发期,余青峰听到华人小范说的这些,当时并没有多想,就让司机掉头,驱车前往了那户人家,当余青峰下车那一瞬间,眼前的一幕令我惊呆了:一个家里十几个小朋友,再看看周围贫瘠破败的条件,让余青峰深受触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用自身技能来帮助当地患儿的信念。


医者无国界


除了完成院内的日常工作外,余青峰所在的医疗队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定期免费巡回义诊。一年半的时间,他们走遍了几比的大多数军营、社区和学校,共计接诊500多人次。

除此之外,还配合大使馆完成“春苗行动”,共计完成注射新冠疫苗891剂;完成赴华留学生体检43人次。


余10.jpg


在医疗队,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医生、托尼、农夫)。几比是个农业国家,生产力严重不足,物资奇缺,尤其是在旱季,国内餐桌上常见的绿色蔬菜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为了解决菜篮子问题,他们继承了前队友留下的菜地,自给自足,自己翻地施肥,丝瓜、豇豆、茄子、青椒……基本可以满足我们日常需求。生活用品需要从邻国(塞内加尔、葡萄牙等地)通过渔船送过来。在这里,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

567天(一年半)的援非工作,他们经历了新冠、疟疾、政变袭击事件(仿佛自己置身在了“战狼2”的场景中)窗外的榴弹、枪声,至今仍历历在目……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余青峰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医疗队和使馆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

2022年10月17日,几比卫生部和中几比友谊医院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并评为了“援外医疗优秀队员”。


余11.jpg


从医这一路走来,越是深入越是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它承载了生命的重量,从“杏林春晚,悬壶济世”到“救死扶伤,医者仁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奉献,奉献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现在,余青峰已完成援非任务,平安回到祖国,新的援非队友远涉重洋在那片土地接续奋斗。当身处异国,尤其是贫穷落后的西非国家时,让余青峰更加深切体会到祖国强大的意义,余青峰永远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也为自己是一名一院援外医疗队员而自豪。


余12.jpg

余青峰医师(左四)与队员合影


回到祖国、回到内江后,余青峰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积极投身于医学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儿童。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