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东坡区熊建如:巧种草莓带富一方

来源:东坡区宣传部 作者:陶广汉 汪小川 发布时间:2025-03-24 11:32:18

春风送暖,阳光明媚,3月20日,走进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冷中坝村,只见一座座大棚内种满草莓,一个个红透的果实点缀在绿叶丛中。种植户熊建如带着技术人员“钻”进大棚,刚查看完草莓结实情况,转身出来便打开堆放在旁边的一个纸箱。

1742787162715.jpg

“这是我今天刚从山东购进回来的一批原生草莓种苗,经过几个月的驯化培育,一株原生种苗就可繁殖移栽苗数十株,从9月份开始大量移栽,共可向周边种植户提供30多万株种苗。结合种苗销售,我还把5亩地种的商品果作为示范场,这样既卖种苗又提供参观场地,先让种植户学懂技术,再选择购买种苗。因此,我连年育的种苗都不愁销。”熊建如边展示手中的原种苗边告诉笔者说,“就这样靠卖种苗和果实两笔,我这20亩的草莓面积,每年的获纯利就有34万多元哩”。

1742787202237.png

从2009年开始起步创业,踏着岁月的晨雾风霜,熊建如已在草莓地里已忙碌了16个年头,如今已成为当地草莓产业的“领头羊”和技术领先的“土专家”。今年55的熊建如介绍,开初她为摆脱家庭经济困境,经人介绍到成都双流一草莓种植园务工,由于勤奋好学,不断积累,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实践,她便成为了草莓种植的“明白人”。于是,逐渐产生了返回家乡、自主创业的愿望。

冷中坝村地处平坝经作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适合草莓生长。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条件,熊建如回乡的2011年,很快在当地村、组干部的支持帮助下,成功集中流转土地16亩,采用大棚种植方式,当年就见到效益。从此,熊建如发展草莓产业的步子一发不可收拾,进一步将面积从16亩扩大到20亩。

有了一定种植规模,如何提高产出效益?关键在于科技新知识的运用。对此,熊建如并不满足于原有的种植方式,从提质增效的更高标准出发,经过多次外出参观考察、请教专家教授,与种植“内行”探讨交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使种植技术水平更有长进,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草莓种植技术能手。

草莓作为一项热门水果产业,随着市场售价持续看好,近年草莓种植户大量增多起来。但由于受技术知识制约,有的种植户不仅缺少技术,还忧于无优苗种源。熊建如从市场的分析中认为,如果把销售种苗与技术指导结合起来,不失为草莓市场的一大商机。于是,她顺势调转草莓种植方向,随即把20亩的商品果种植调减为5亩,并将其作为向外提供免费参观培训的场地。同时,利用春季从山东购回“红颜”等原生优质草莓种苗,经过几个月的训化培育,使一株原生种苗繁育成数十株的移栽苗,进入当年9月栽培季节,对凡是前来购买草莓种苗的农户,先让其在示范点参观,现场讲解技术,传授栽培要领,同时作出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的承诺,让购苗户后顾之忧全无。“我每年繁育的草莓移栽苗达30多万株,均被周边种植户购买一空,仅此一项获纯利16万多元。”熊建如直言。

1742787220172.jpg

“种出品质上乘的高端草莓,同样离不开新技术知识的支撑。”熊建如介绍,草莓像其他各类水果一样,消费者最担心的是残留药物会影响健康,而自己种出的草莓则是放心的“绿色食品”。具体做法就是,从源头关口的脱毒原种苗引进,到与土壤隔绝的基质肥训化培育,从大批量出苗移栽管理,到开花结果直至采摘结束,各个管理环节均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要求,从细微末节上严格把关,注重在基质肥栽培、生物防控、以螨治螨等新技术应用上下好功夫。因此,整个草莓生产和采摘过程,均不施用任何农药,也就无药物残留可言,在市场可谓独树一帜。熊建如举例说,“这些年我种出来的草莓,以往在向眉山等城市大超市交售的过程中,每次他们都要对果品进行检测,但长时间均未发现农药残留物存在,由此被他们誉为超市畅销的放心果品。现在我送到超市的草莓,不仅早已实行了免检,并且形成了稳固供货关系,连年都卖出了好价, 5亩草莓年纯收入就有18万多元,加上种苗销售,一年获纯利达34万多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熊建如苗圃提供的草莓苗品种优、病虫害少,还包技术指导服务,种出的草莓品质好、无污染、颗粒大、口感佳、在市场说得起‘硬话’,去年我从她那里购买了15亩地的种苗,现在正处于采摘旺季,预计收入二三十万元。”东坡区永寿镇永胜村种植户唐健宇如是说。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