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屏山县人民法院反应: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强化对下一代普法教育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为此各单位、各部门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校园普法宣传活动,但未成年普法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当前未成年受到侵害较多以及暴力犯罪呈现低龄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家庭溺爱弱化了规矩意识,随着人们物资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更倾向于物质满足,“黄荆条子出好人”的传统教育退出历史舞台,物资满足让部分未成年人贪图享乐,“游戏”人生,价值观出现扭曲。二是留守儿童监管缺失。我县属于打工大县,父母外出务工是创收的主要途径,较多子女未在父母身边,隔代教育较为普遍,上代人法律知识欠缺和对未成年人监管缺失容易发生未成年人受侵害以及犯罪风险高。三是各种关爱未成年人活动以及普法宣传较多形式化,一堂课能讲授的范围小,对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碎片化,且不直观,导致对危害后果认识不深刻。四是由于疫情原因普法宣传进校园、庭审进校园等活动无法开展,法官与学生之家零距离交流受阻。
当前,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未成年人以及规范未成年人行为均有规定,如何把这些规定的思想在未成年人心中扎根,单纯依靠传统的宣传活动难以达到目的,为此建议:
一、将普法宣传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将法律法规编入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可以以画册、简图、动画小故事方式宣传小朋友要如何保护自己、规范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等,让一些简单的常识在幼儿阶段就有认识。小学阶段逐步增加法律知识比重,强化对承担法律年龄的认识,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可将《民法典》纳入每周的班会进行学习,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禁止高空抛物、不得吸烟、喝酒等,让学生认识哪些行为不仅违背校规校纪,还是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中学阶段应该将刑事责任年龄、婚姻年龄、民法典诚信教育、预防犯罪等纳入法制教育课程。
二、组织学生观看庭审现场。可以建立与法院的沟通联络机制,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庭审,可与法院联系到现场观看,也可以在中国庭审公开网上寻找合适案件,在法制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鲜活、真实的案例达到以案普法、警示教育作用。
三、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在召开学生家长会的时候,也要对家长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父母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如发现监护人失职、或存在侵害未成年权益行为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总之,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根据不同阶段智力状况和保护需求以及法律规定最新状况,让不同阶段的未成年人全面知晓用法律规范行为、用法律保护自己,增强守法护法意识。
(丁如林 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