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川泸州:北城街道三举措做好“红立方”党群服务站志愿服务

来源:泸州市江阳区北城街道 作者:梁浩 发布时间:2022-12-20 17:42:23

“白塔核心商圈”聚集了餐饮、住宿、娱乐、金融、交通等服务业态,有商户880家、个体工商户7700家,从业人员3.2万人,日均人流量近2万,泸州市江阳区北城街道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建设,在水井沟创新设立全市第一个“红立方”党群服务站,推动志愿服务更加有形有态、有力有效延伸。

1671529471232.jpg

红立方依托北城街道已成立的12支志愿服务队伍和建成的6个社区志愿服务站,整合公安、群团、社会组织等9类资源和党务、联勤警务等5项志愿服务,构建了“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站)+“红立方”党群服务站+各级单位共建”的志愿服务体系,注册志愿者达2500名,有效推进商圈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初步形成了覆盖范围广、多元立体化、先锋模范化的志愿服务格局。

完善平台,优化服务功能,打造志愿服务示范地。一是一核多元,扩大服务覆盖面。构建了“北城街道及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站)+“红立方”党群服务站+各级单位共建”的志愿服务体系,“1”即“一核”,成立街道党工委成员担任书记的报恩塔商圈综合党委,其中两名副书记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其余副书记由商圈大企业党组织书记轮流担任。“多元”即整合商圈62个党组织力量,以支部党建带动所在商业体的“N”个党员为基础,推动辖区单位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深化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一家多融,激发志愿服务新活力。依托街道志愿服务力量,融合楼宇内42个工青妇组织形成组织联盟,下沉8类36项群团服务,为企业、商户和群众提供企业发展、人才培育、劳动保障、计生民政等服务,一大批互惠互利政策得到实施,有效激发商圈发展活力;融合商圈外部资源,协调公安、综合执法、社会组织、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力量,为商圈商户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顾问、心理疏导、团建指导、就业指南、创业讲坛、心理咨询等10类志愿服务课程,定期开展“周五招聘会”活动,搭建商圈企业和人才提供双向沟通交流平台,加大商圈人才招引力度。654人实现就业,孵化人才228名。三是一场多景,搭建志愿服务站新载体。通过设置办公区、阅读区、休息区等,配备电脑、空调、WIFI等设施设备及微波炉、药品箱、饮水机等用品,实现小场地大场景;按照“面积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的理念,统一悬挂党建标识,配备值班人员、收集民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力所能及解决群众的诉求和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实现小平台大服务。

1671529508423.jpg

抓好队伍,活化工作模式,锻造服务堡垒“奠基石”。在线下,服务站配备志愿服务专员2名,规划学习活动园地,让志愿服务者找阵地、找组织“举步可达”;在线上,充分运用“微信群”“志愿服务平台”等手段,将志愿服务活动资源置于身边、将服务手册置于指尖,让商圈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触手可及”。立足“多员合一、一员多能、一岗多职”原则,统筹政务服务资源,提供社保、医保、民政、卫健、综合执法等7大类54项政务服务高频事项的信息咨询办理服务,设立“全岗通”红色志愿服务代办员,通过“线上帮办、跑腿代办、现场受理”等形式实现“零距离”办理。统筹“老李帮帮团”志愿服务队、“摩尔志愿服务队”等12支志愿服务队伍力量,党员们通过亮身份践行承诺,定期面向商圈商户和群众开展敬老爱老、美化环境、帮扶助难、文明宣传、科普技术培训等活动。通过在“红立方”党群服务站设置休息区,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流动商贩、网格员、志愿者等群体提供失物招领、应急充电、食品加热、紧急救护等服务,搭建“红色”温馨家园。

摸清需求,确立服务项目,突出基层服务能力。“红立方”党群服务站作为三方枢纽,通过服务微信群、问卷调查等方式,征集群众对商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商圈企业职工和居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单,统筹企业资源形成“服务”清单,推行“群众点单、政府下单、企业接单”的“菜单式”精准服务。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按季度举办商圈论坛,邀请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圈企业、银行等机构参与,及时解决商户政策支撑、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痛点难点问题,互话合作、共谋发展、互助共赢,进一步增强商圈企业的发展信心。

(梁浩)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