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检察院全体青年干警来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瞻仰一尊塑像,并参观了他们的校史馆。我有幸是其中的一员,这一次参观回答了心中许多答案。
作为土生土长的泸州人,在我从小的印记里,原来的泸州师范学校里有一尊塑像。据说那尊塑像对泸州师范影响很大,而泸州师范学子遍布川南,其中不乏我的亲人、我的老师。他们多是出生农村贫困家庭,然而他们却有着为国、为天下的大格局和胸怀,有着孜孜不倦地求学精神,有着源源不断地奋斗向上的力量。我一直很纳闷,他们只不过在中国西南边的一个小城市里读过几年书,为什么和一般人完全不一样。
我深受着他们的影响,初中时便立下志向,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记得我初中时有一次的演讲题目是《我的理想》,我以爸爸喝了酒被人从石梯上掀下去,相关部门都有人来处理,却没人讲句公道话为例,立志自己要做一个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人。
时光飞逝,我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辗转几个单位,最后终于随了心考取了检察机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当我看到同事们把这句话印在心间,用行动在践行着这句话时,我笑了,这不就是我当年的理想吗!我实现了,尽管作为司法行政人员我没有直接参与办案,但我和检察官们的心,和党的方向、人民的期待是一致的。
在我影影绰绰少年的记忆里,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亲人、老师们所拥有的那份格局和胸怀,那种精神和力量与那尊塑像有着强烈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原来的泸州师范作为一所中级师范学校已经不见了踪影,关于那尊塑像的话题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去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作为已经有16年党龄的我也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去找寻最初的红色种子。
追寻着,追寻着,无论是党史学习心得还是读书交流活动以及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活动都于这个主题有关。这个曾经在泸州播撒过红色种子的人叫恽代英,原来泸州师范已经合并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那尊塑像是新建起来的恽代英塑像,恽代英事迹在校史馆陈列。
恽代英1895年出生,比毛泽东同志小两岁,原籍江苏,出生在武昌一个官宦之家,12岁考进张之洞开办的高等小学堂,18岁考上武昌中华大学预科,20岁从预科转入文科中国哲学门。
他和毛泽东同志都是 “激扬文字”者、传统文化的反叛者。在同一个时代,一个在湖南一个在湖北都组织社团,都是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少年中国学会成员。恽代英会三门外语,其中两门自学,翻译的《阶级斗争》影响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确立。他是《中国青年》的创刊者,培养和影响了一代代青年,主编过《红旗》。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来到泸州(原叫“泸县”)川南师范(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
恽校长在泸县期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撰文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组成20多人的宣讲团上街宣讲,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给学校师生购置《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川南广大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年都以聆听到他的教导为幸。
1922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在泸州忠山凉亭内, 恽代英从川南师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和泸县中学的“学行励进会”中,吸收了一些觉悟较高的青年,成立了泸县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四川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众多早期团员后来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泸县乃至四川革命事业的中间力量。泸县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泸县后来成为了川南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
恽代英在泸州仅待了16个月,但他对泸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党团组织的发展、人民解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6岁的恽代英没有躲过叛徒的出卖,惨招国民党杀害。恽代英犹如夜空中划过的一颗闪亮的星星,那么美那么亮。
“人畏死而求生,则必须牺牲小幸福以求大幸福,即为自利而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恽代英在日记中摘录,我恍然醒悟,这不就是我的亲人、老师们传承的为国、为天下的大格局和胸怀吗!
1950年,周恩来为纪念恽代英题词。他说:“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19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是的,恽代英是我亲人、老师们的楷模,也是我的楷模。醉美泸州,红色酒城,今天,我的女儿也非常有幸在泸师附小读书。看今天泸师附小的发展,也仿佛看见了恽代英曾经在川南师范留下的许多教育理念的影子。
我终于追寻到传承在血脉里的红色种子,既然早已种下,那就尽管吸收阳光、雨露,扎根土壤生长吧!
(吴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