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屏山县“三全”模式打造“无讼村(社区)”走出诉源治理屏山新路径

来源:屏山县人民法院 作者:罗强 发布时间:2022-02-18 17:17:54

为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屏山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出台《关于“无讼村(社区)”创建实施方案》,以屏山镇蒋坝村及越红社区为试点,实施网格服务全覆盖、摸排管控全方位、源头治理全参与的治理模式,形成县级协调落实、乡镇强基固本、村居预警控源的矛盾纠纷化解治理链条,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自“无讼村(社区)”创建以来,一审民事诉讼案件增幅连续两年下降,万人起诉率维持在0.24%。

_20200818蒋坝社区宣讲民法典.jpg

网格服务全覆盖,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个案处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搭建网格化服务体系。推行乡镇联系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网格、网格员包片三级包联制度。建立诉源治理网格化服务小组,组建由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组成的“三官一师”调解队伍;构建由1名专职网格员,3名直接服务副组长,N个以村民小组、楼栋、企业为基本单元的网格员为一体的“1+3+N”网格服务体系,直接服务辖区群众。明确网格化服务职责。出台《网格管理员责任清单》《网格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明确网格员主要承担基础信息采集、安全隐患排查、突发事件上报、矛盾纠纷排查等八大类基本职责,保证“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积极做好网格内村民矛盾调处和群防群治工作。建立网格员“月考核、季约谈、年度末位淘汰”动态管理、“星级网格”评定激励制度,不断增强网格员的工作责任感与荣誉感。创新网格化服务举措。建立矛盾纠纷递进化解、联动调处制度,设立村(社区)人民调解室、村(社区)法官调解室,建立无讼村(社区)工作群、“微咨询”便民服务平台、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按照“网格员—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调解程序,递进化解矛盾纠纷;成立劳动、土地、婚姻家庭等12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并会同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借助部门行业优势和网格员力量,构筑多渠道的非诉解纷服务,促进诉前调解。

_20200731蒋坝村挂牌.jpg

摸排管控全方位,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后端疏导向前端把控转变。强化矛盾纠纷摸底排查。结合网格服务全覆盖机制,以组、楼栋、企业为基础,细化摸排网络。实行“一日双巡”制度,并规定网格员每次巡查时间不少于3小时,在全村范围内全覆盖摸排重点矛盾案件,并由专职网格员每日收集梳理信息,按照“急事网上报,大事定期报”原则及时上报,落实管控化解责任,及时消除隐患。强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网格内信访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员信息,建立起“地上有网格,掌上有终端,管理有系统”的信息保障体系,并针对特殊人群实施“差异性”服务管理,确保社会治安服务管控到位,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严格落实纠纷闭环运行。实行“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巡防、蹲点、宣传工作,对出现的矛盾纠纷采取以人民调解为主、行业调解配合、司法机关指导、企业协同负责的“四同步”矛盾化解新方式,实现矛盾纠纷“发现、上报、处置、督办、评价”闭环管理,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2021年5月26日市人大调研屏山县诉源治理.JPG

源头治理全参与,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单打独斗向共管共治转变。以“自治”为基础。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约束性村规民约“蒋坝十诫”,制定3个“聚居点公约”。引导2个农村聚居点组建业委会,实现聚居点物业管理零诉讼。推行“一分二榜三均衡”治理模式,农户凭“表现”上“榜单”、“表现”挣“面子”,营造人人守规的良好氛围。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邀请企业参与村级治理事项,积极化解拖欠农户土地流转费积案矛盾5起。以“德治”为先导。充分发挥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好人榜”,设置公德文化长廊,常态化开展好家风、好家教道德评比等活动,其中蒋坝村“倒立娃”颜玉宏自强事迹被央广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依托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质。以“法治”为保障。大力挖掘传统无讼文化,建立“党建+审务”诉源治理工作站2个。针对移民后时期房地产开发导致的合同违约、物业管理等乱象,探索构建示范裁判(调解)机制,促使1000余件类案诉外和解。创新普法宣传,以“摆案例”“走田坎”等方式,引导村民形成法治思维。

(罗强)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