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在解决好“小”事中彰显为民服务“大”情怀

来源:四川省峨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张云刚 发布时间:2019-11-07 10:10:39

  据报道,四川省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遂宁市坚持立查立改、即知即改、持续整改,以小切口的专项整治精准发力,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看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

  事情的大小是一个相对论,人民群众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小事”,但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这些小事解决不好,就成为了人民群众的烦心事。“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人民群众身边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可以说,“群众利益的事情无小事”,人民群众身边小事非“小”,在解决好“小”事中彰显的是为民服务“大”情怀。因此,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不但要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也要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只有把这些看似小事解决好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才能不断增强。

  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必须要有为民情怀。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管大事小事,只要用心用情去做,就能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可以说,只有心中时刻装有人民群众,时刻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涵养深厚的为民服务情怀,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小”事放在心里,用心用情的去解决。反之,我们对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就会过目而忘、束之高阁、漠不关心。因此,“群众事虽小,但件件关乎信任、关乎干群关系。”“一点一滴都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就是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最本质最真切的初心,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就是最本质最实在的使命。我们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疾苦放在心间,厚植为民服务情怀。

  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必须做到俯下身子。人民群众身边有哪些烦心事,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我们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接好“地气”,抓好调查研究,做到真调研、实调研,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带头“挽起裤头”,下到“田间地头”,进到“居民屋头”,同时也要畅通人民群众问题反映反馈渠道,健全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零距离”对接机制,听取人民群众“大白话”“真实话”,了解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和现实需要,收集人民群众身边影响生产生活的问题。就是要像遂宁市一样,在主题教育中,县领导干部人人认领1至2个专题任务,开展“蹲点式”“体验式”调研,共收集3500多个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这个“3500”,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且政府部门及党员干部热乎乎的为民服务的情怀。只有我们俯下身子,把自己全身心的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想人民群众之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每件“小”事办好,让人民群众事事称心如意。

  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不在于口号,不是停留在纸上,而是要有落地见效的行动。也就是,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事情,不只是调研收集起来就可以了、完事了,必须得到实实在在地解决。解决这些事情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小”事有可能牵涉政策依据、发展规划、时机条件、各方利益、保障要素等等,因此,解决这些“小”事,有热情有信心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不解决不放手”的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也就是,要沉到基层去,来到群众身边,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从具体问题本质根源入手,谋划出有效地解决方案,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脚踏实地干工作。就是要像遂宁市一样“务实办马上干、多机制保障改出实效”,实行“半月领办”“周调度、月小结”等机制,促进快办快结。而且,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事情,不是“一批次”“一次性”的解决就没有了,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解决人民群众身边“小”事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新时代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新担当新作为新贡献。(四川省峨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张云刚)


 


责任编辑:李月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