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构建全新服务体系 促进全民心理健康

来源: 作者:廖文凯 刘统华 柴树清 发布时间:2021-10-18 11:21:53

参会人员参观彭山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_20211010071511.jpg

109日,全省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暨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观摩及交流会在彭山区举行。与会人员观摩了彭山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彭山一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及蔡山社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后,对该区筑牢三级网络、建好三支队伍、突出三项功能,扎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

近年来,彭山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强社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平安彭山建设。2019年,该区被确定为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县,先行先试,成立了政法、宣传、卫健等10个部门为主的彭山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创新并推行“三三三”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08-参会人员参观彭山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DSC_9758.JPG


【】构建三级网络  筑牢全覆盖服务平台

该区结合实际,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工作站、心理服务站(室)、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全覆盖。

第一级,建成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投入350余万元,设立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引入“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组织”彭山区社会治安志愿者协会入驻,开展常态化社会心理服务。目前该服务团队拥有心理服务专家队伍60余人,开展普惠性心理健康宣讲和个人心理咨询、疏导工作,同时为各级心理服务站(室)提供业务指导,每月定期对各级各类心理咨询室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第二级,建立镇(街道)、重点单位、重点企业心理服务站(室)。在政法、信访、教育、群团、镇(街道)、重点企业等矛盾纠纷多、急难险重任务多的一线单位,依托综治中心、纠纷调解室,建立重点单位、重点企业心理服务站(室)36个。

第三级,建立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和网格服务点。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卫生站,设立村级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测评、咨询辅导。截至目前,镇(街道)、部门、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心理服务站(室)覆盖面达80%以上;在该区200个网格设立流动心理服务点,实现“网格员走到哪儿,心理服务就跟到哪儿”,实现全覆盖。

 

【】建好三支队伍  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

该区统筹力量,组建专职队伍、志愿者队伍、兼职队伍三支队伍。

专职队伍专业抓。引入62名心理专家团队,在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和2个心理门诊室,开展常态化社会心理健康宣传、咨询、疏导、诊疗等服务。

志愿者队伍经常抓。整合绿丝带志愿者协会、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爱心帮”等社会组织的50余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

兼职队伍辅助抓。组织17名心理咨询师和9名医疗专家,分别组建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组和区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工作组;培训800余名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法律工作者,对心理失衡、行为异常等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基础服务和前端发现、初步鉴别工作。

 

【】突出三项功能  发挥最大化服务效能

该区突出专业服务、社会服务、重点服务,构建前端服务发现、中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社会心理服务链,筑牢“心防工程”,夯实平安建设根基。

依托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每月开展走访,为心理咨询站(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从业技能培训,指导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活动。试点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心理咨询站(室)建设培训指导60余次。

开展普惠性心理健康知识宣讲、针对性个人心理咨询以及大众性社会心理援助。试点以来,该区累计开展心理服务宣传170余次,发放宣传单8万余份,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针对学校师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180余次,累积辅导学生3200余人次;印发心理自助手册5000余本,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危机干预460余人次。2020年两次实施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成功挽救了2名轻生者的生命。

建立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服务机制,聚焦重点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精神障碍病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定期诊断、心理修复等心理服务,确保重点人群不出事。

彭山区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明显下降,自杀自残类案(事)件发生率下降60%以上,自杀率仅为0.8/10万人,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没有发生一起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得到省委政法委、省卫健委及眉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省内外考察代表团10批次300多人前来考察学习,各级媒体先后10余次予以宣传报道。(廖文凯 刘统华 柴树清 文/

 

 


 

 


责任编辑:刘华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