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服务机制,聚焦重点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定期诊断、心理修复等心理服务,确保重点人群不出事,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组织构建“三个三”模式,聚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筑牢三级网络 构建全覆盖服务平台
彭山区成立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工作站、心理门诊室、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心理服务平台69个。首先,建成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彭山区投入200万元,在眉山市率先设立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彭山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引入“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组织”眉山市彭山区社会治安志愿者协会入驻,开展常态化社会心理服务,目前该服务团队拥有心理服务专家队伍60余人,开展普惠性心理健康宣讲和个人心理咨询、疏导工作,同时为各级心理服务站(室)提供业务指导,每月定期对各级各类心理咨询室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活动。其次,建立镇(街道)、重点单位、重点企业心理服务站(室)。在政法、信访、教育、群团、镇(街道)、重点企业等矛盾纠纷多、急难险重任务多的一线单位,依托综治中心、纠纷调解室,建立重点单位、重点企业心理服务站(室)36个。第三建立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和网格服务点。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卫生站,设立村级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测评、咨询辅导,截止目前,镇(街道)、部门、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心理服务站(室)覆盖面达80%以上;在全区200个网格设立流动心理服务点,实现网格员走到哪儿心理服务就跟到哪儿,做到网络全覆盖。
建好三支队伍 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 彭山区统筹全区人员力量,组建专职队伍、志愿者队伍、兼职队伍三支队伍。首先,建强专职队伍。彭山区引入62名心理专家团队,在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和2个心理门诊室,开展常态化社会心理健康宣传、咨询、疏导、诊疗等服务。其次,壮大志愿者队伍。彭山区整合社会治安志愿者协会、绿丝带志愿者协会、“爱心帮”等社会组织的50余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第三,提升兼职队伍。组织25名心理咨询师和9名医疗专家分别组建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组和区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工作组,培训800余名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法律工作者,对心理失衡、行为异常等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基础服务和前端发现、初步鉴别。
突出三项功能 发挥最大化服务效能
彭山区突出专业服务、社会服务、重点服务,构建前端服务发现、中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社会心理服务链,筑牢“心防工程”,夯实平安建设根基。首先,开展专业心理服务。彭山区整合卫生医疗资源开展心理服务,依托区人民医院和区精保院心理咨询门诊,为焦虑、抑郁患者提供专业心理诊疗服务。依托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每月开展走访,为心理咨询站(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从业技能培训,指导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试点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心理咨询站(室)建设培训指导60余次。其次,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彭山区开展普惠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针对性的个人心理咨询以及大众性的社会心理援助,试点以来,累计开展心理服务宣传170余次,发放宣传单8万余份,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针对学校师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180余次,累积辅导学生3200余人次;在疫情防控期间,印发心理自助手册5000余本,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危机干预460余人次。2020年两次实施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成功挽救了2名轻生者的生命。第三,开展特殊人群心理服务。彭山区建立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服务机制,聚焦重点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定期诊断、心理修复等心理服务,确保重点人群不出事。试点以来,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心理修复29人次,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心理诊断500余人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重点服务246人次。
彭山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刘统华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彭山区组织构建此“三个三”模式,有效聚力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及服务,效果显著,为社会安全和谐稳定贡献了智慧力量。(黎志飞 刘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