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哥,现在退捕了,经就业安置后,新生活过得还好吗?”近日,泸州市江阳区纪委监委专项督查组来到江北镇干坝村,对当地退捕渔民转产转业情况进行回访。交流中得知,退捕上岸后,陈申伦参加了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的菜籽榨油技术培训,并自主开办了一间榨油厂,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
陈申伦在长江边上生活了50年,原来一直以捕鱼为生。长江禁捕后,陈申伦面临“失业”困境。今年初,江阳区纪委监委开展专项督查时,了解到包括陈申伦在内的多名退捕渔民还未就业的现状,随即督促区人社局和相关镇街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安置保障工作。
“原来担心上岸后没有生活来源,现在在纪检干部帮助下,我不仅转了业,还办起了厂,当上了老板,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好了。”谈及新生活,陈申伦脸上充满喜悦。
泸州是长江上游重要水域涵养区和主要集水区,仅江阳区水域岸线就有122公里,不少群众常年以捕鱼为生。长江全面禁捕后,该如何帮助渔民上岸谋生?
为此,江阳区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第一职责,组建6个专项督查组,深入相关职能部门和长江沿线镇街,聚焦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安置保障工作跟进监督,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询问、电话抽查等方式,重点检查职能部门主体责任是否落实、渔民上岸补贴发放是否及时、技能培训和就业保障是否到位等,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整改,扎实做好禁捕退捕“后半篇文章”。
“我年龄大了,又没有什么文化,重活干不动,轻巧的干不了。”大山坪街道的退捕渔民张建告诉督查组工作人员,上岸后,她既焦虑又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
“督查过程中发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工作经验是退捕渔民再就业的‘痛点’和‘难点’。”江阳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裴放说。
对此,江阳区纪委监委督促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相关镇街实行分类施策,一方面按照“因事设岗、因需设岗”原则,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采取退捕渔民“点单”、部门镇街“制单”的方式免费开展“菜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退捕渔民就业意愿,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美发、烹饪等确定为培训内容,做到识别精准、措施精准、安置精准,确保渔民转业不失业。
据江阳区人社局局长税邦荣介绍,该区设置了社区保洁、文明劝导、巡逻巡护等公益性岗位,并新设置协助巡护江河的公益性岗位“护渔员”30个,对就业困难的退捕渔民进行兜底安置。截至目前,已利用公益性岗位安置退捕渔民31人。
如今,得到“护渔员”这个新身份的张建,已经从最初的不适应变得完全习惯。“除了作息时间变得更加规律,最大的感受是,以前我‘靠江吃江’会破坏生态,而今我思考的是如何保护长江生态。”
邻玉街道的长江岸边,一群在水上嬉戏的天鹅让酿酒工人王天荣激动不已。“我上一次在这里看到天鹅是多年之前,那时候我还在捕鱼。”王天荣的话里有两层含义:环境好了,天鹅回来了;长江禁渔了,他改行了。
“我们一直把稳就业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长江禁捕后,全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既督又战,既开展专项督查,又与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助退捕渔民开启新生活。”该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钟菲表示。
据了解,解决好退捕渔民的生产生活难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生活,是江阳区纪委监委重点推动的民生实事之一。截至目前,全区303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中成功转产转业。
(何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