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内江打好帮扶“组合拳” 多维度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来源: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30 10:28:30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如何让众多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点。截至9月30日,内江市全市人社就业部门在着力做好信息摸排、招聘对接、平台建设、政策保障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多维度发力助力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等方面取得实效,全市共接收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5396人,已实现就业4022人,联系成功率达到93.46%,帮扶就业率达74.54%。其中困难毕业生409名,已实现就业300人,联系成功率99.02%,帮扶就业率73.35%。

 

夜市招聘.jpg

人才夜市招聘活动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优质岗位送上门

9月27日晚,在内江师范学院校门外,内江万晟汇商圈内,一场“智汇甜城·才聚东兴”人才夜市招聘活动在此举行,40家企业现场提供岗位2355个,涉及服务外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众多领域,吸引了来自内江师范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等高校的众多毕业生、准毕业生和附近求职者参加。

审核标注、客服专员、电商运营……今天可供选择的岗位特别多,还有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就业政策,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活动现场,不少高校毕业生在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后,现场登记求职意向信息,挑选心仪工作岗位,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此次活动共计吸引5000余人进场咨询,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约400人。”内江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黄龙表示。借助夜市烟火气为就业聚人气,让大学生不用出远门,也能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我们还将持续开展夜市招聘、金秋招聘月、公共招聘进校园等就业促进活动,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黄龙说。

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内江市累计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464场,达成就业意向2.64万人,累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1.12万人。高频次的招聘活动有效满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内江市还开辟了就业110援助绿色通道,困难高校毕业生可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渠道,快速线上择岗求职,实现“三个工作日,不挑不选推荐就业”。

 

强化见习指导服务 提升就业技能水平

高校毕业生刚出校门,最缺乏的就是工作经验,参加就业见习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实践能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今年年初以来,内江市人社就业部门充分发挥就业见习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缓冲区”作用,持续开展就业见习基地示范建设工作,鼓励本地重点企业开发适合重点群体就业的工作岗位,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比如,全日制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16-24岁失业青年,可以到由市人社局认定的就业见习基地参加为期3-12个月的就业见习。就业见习基地吸纳就业见习人员,并发放就业见习人员生活补助后,可向所在地的县(市、区)就业部门申报就业见习补贴,补贴标准为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目前,内江市共建立市级就业见习基地304个。上半年累计为800名离校两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提供就业见习,发放见习补贴773.01万元。

对于还未走出校门的准毕业生们,内江又将如何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

今年年初以来,内江人社部门开展多场职业指导进校园等“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多位省市级职业指导老师分别走进内江师范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内高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就业焦虑情绪,通过传授技能提升求职技巧,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内江师范学院,省级职业指导工作室-内江“就业110”职业指导工作室备受高校大学生追捧。该工作室由内江市人社局、内江师院、川渝教育“政、校、企”三方携手打造,按照“一台四区”的整体规划布局,设置了咨询台、办公服务区、咨询辅导区、面试体验区、求职招聘区,有职业指导专家20人,配有2套动手能力测试仪、2台AI人工智能面试机和1套心理沙盘,能为准毕业生们提供动手能力评估、AI智能面试、心理健康辅导等全方位就业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把促进失业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市就业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年力争实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失业青年就业联系率100%、帮扶就业率90%以上,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