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我的调解故事

来源:屏山县人民法院 作者:邹琳 发布时间:2024-04-15 16:02:59

今天我站在这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调解的故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个改变了我对调解工作看法的深刻经历。

在书楼法庭的调解室里,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人说,法院的工作人员就像是一名“心灵医生”,要治愈当事人的“心病”,而我,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书记员,曾对此嗤之以鼻。直到一天,我遇到了工作两年多以来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案子,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一个关于共有纠纷的案子,胡某甲和胡某乙是亲姐弟,父亲去世后姐弟二人因为父亲去世留下的抚恤金以及亲朋好友随的礼金如何分配的问题争论不休,一度到了动手的地步,在我刚知道案子基本案情的时候,我心里十分纳闷,在我看来把这些钱平分了不就行了吗?何至于如此大动干戈。

然而,到了调解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件案子的复杂性,胡某甲说因为抚恤金的领取需要子女及配偶的共同签字,但是胡某乙始终不肯签字,所以导致抚恤金迟迟无法发放,只要胡某乙签字,她就马上把亲朋好友随的礼金拿出来平分。胡某乙说自己不签字的原因是当时随礼金的大部分人是他和妻子的亲朋好友,因此礼金平分之事对他来说有失公允,只要姐姐按照随礼人的份额进行分配,他就可以签字领取抚恤金。说及此,姐弟二人又开始新一轮的骂战,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当时法官和法官助理采取了各种办法去调解,但是都没有成功。

在我开始怀疑调解工作的价值并且准备劝说他们放弃调解的时候我想到了古人的一句话“和为贵,讼为末。”我突然意识到,调解工作的价值并不在于调解成功,而在于努力让当事人能够放下心中的怨恨,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法官和法官助理三天两头给姐弟二人打电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语中不再纠结这件事谁对谁错,而是开始倾听姐弟二人的心声,去尝试理解他们的感受,并告诉他们,即使这场官司打赢了,他们也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亲情。

经过数天的努力,姐弟二人的态度终于开始软化,化干戈为玉帛,同意了我们提出的折中方案,在二人的共同意愿下,一起签署了调解笔录,将父亲遗产合理分配完毕。那一刻,我意识到,调解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和稀泥,而是一门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艺术。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理解到,法院工作人员不仅是一个“心灵医生”,更是一个“心灵导师”。我们需要用智慧和耐心去引导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帮助他们重建信任与感情。法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冷若冰霜的,而我们的调解工作给它披上了温暖的外衣。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当事人沟通,如何更好的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耐心和冷静。

用法阐明事理,用心尊重意愿,用情解开心结,这是书楼法庭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书楼法庭会充分发挥“牵牛花”诉源治理品牌的作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服务好每一个当事人,让和谐之花在法庭绽放。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