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常见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应对策略

来源:色达县法院 作者:付宝 彭涛 侯亮 曹新松 发布时间:2020-05-11 21:57:11

QQ图片20200511214943.png

、 常见自然灾害及具体成因

(一)风灾。是常见自然灾害之一。大风它的破坏力较强、危害之广,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根据它的破坏程度和风力大小,可分为一般大风、较强大风、特强大风。一般大风是指6-8级大风,主要破坏农作物,对建筑工程设施一般不会造成破坏;第二类是较强大风,相当9-11级大风,除破坏农作物、林木外,对建筑工程设施可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第三类是特强大风,相当于12级和以上大风。不仅对农作物、林木有破坏力,而且对工程设施和船舶、车辆等均可造成严重破坏,并严重威胁人员和其它动物生命安全。如果狂风伴着暴雨,风雨交加,破坏力更强,后果更为严重。

(二)火灾。从火源引发来看,火灾可分为室内火灾和野外火灾,也可分为人为火灾和自然火灾。1、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可分为A、B、C、D、E、F共六类火灾。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引发的火灾;B类火灾指可熔化的固体或液体引发的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引发的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由于疏忽而引发的火灾。2、根据火灾的危害和造成的后果,又可将火灾分为四个等级。根据2007年6月26日公安部下发的《关于调整火灾等级标准的通知》,可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特别重大火灾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重大火灾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较大火灾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一般火灾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三)水灾。大家很熟悉,在我们四川没有少遭水灾,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水灾几乎每年都有,记忆中1988年、1998年、2005年、2007年、2010年都遭过几次较大的水灾,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其重大威胁。山沟洪水暴涨,造成大量田地冲毁、庄稼伏地、树木翻根;靠近公路沿线的房屋垮塌、道路被淹没,交通被迫中断,给人们的饮食起居、工作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水灾一般分为主动型水灾和被动型水灾。主动性水灾是指天下暴雨后,突然涨水,来势凶猛主动、破坏力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般将会对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甚至造成严重损失;被动型水灾是指固定的塘、堰、湖、河,在人们的可控范围之内,破坏力和威胁性都相对较小。在被动型水灾中,人是主动的、积极的,通过努力可以及时对其制止、征服;在主动型水灾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短时间内相对会被弱化,征服改造水灾能力会相对变小。

QQ图片20200511215041.png

(四)泥石流。常见于暴雨之后,结构不坚固的山体突然发生的爆发式涌流现象。它的速度快、力量猛,体量也十分巨大。对房屋、庄稼、人员、牲畜等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是比较厉害的重大灾害之一。在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其他市的部分地区属易发高发重点区域,掌握科学的预防治理方法十分重要。2017年6月24日,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就发生了大型泥石流,全村房屋被毁,100余名村民被泥石流掩埋。

(五)地震。离我们时间比较近、记忆深刻的有至少四次地震。一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破坏力极强,危害后果严重,人员伤亡巨大;第二次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瞬间家园被毁的全过程,伴随强震而去被残垣断壁无情吞噬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仿佛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又回到了从前一样;第三次是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第四次是2013年四川庐山“4.20”地震;第五次是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地震;第六次是2017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九寨沟的7.0级地震;第七次是近期发生在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和珙县的地震。这些地震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前三次危害相当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进行抗震救灾、抢险救援和高效的恢复重建。

(六)其它自然灾害。除了上述五种常见自然灾害外,还有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病毒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也可以纳入自然灾害研究范畴。其危害性不言而喻,也十分突出,值得人类思索探究和引起高度重视。

QQ图片20200511215104.png

二、 主要成因及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薄弱的地质结构。特殊和薄弱的地质结构,容易造成泥石流。一般坡度在30—80度之间,土脚比较薄,土质粘合度不够紧密,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较大。尤其是在暴雨之后,很容易产生滑坡,形成大量泥石流。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道路和房屋及其它基础设施选址不正确,基础不稳固,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容易出现垮塌或遭到冲毁。二是基础设施建筑工程质量差,极易遭到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破坏。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不达标、不全面、不够广泛。许多该布局基础设施的河道、地面、交通点均属于盲区,未进行必要的加固、维修和补堤等基础建设。由局部设施脆弱蔓延扩大影响到整体,导致整个基础设施脆弱。在极端条件下,出现大面积灾害泛滥时,甚至可能使全线基础设施濒临崩溃,生命财产处于十分危险境地,后果不堪设想。

(三)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灾害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一是在未完全投入新能源使用的条件下,由于某些地区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为自然灾害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为风灾、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二是海面每年有所上升,对灾害的产生带来了积极的促进因素。据有关部门监测,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3.3毫米,这就促成了涨潮、海浪、海风的肆意崛起。

QQ图片20200511215130.png

(四)发生自然灾害的重大人为因素。一是监管不到位,给违法犯罪的人为因素制造可乘之机。例如,许多火灾都是由于疏忽大意、管理不善等人为原因造成的,有的甚至是心存不满、打击报复,故意纵火造成的严重火灾。比如2017年6月22日发生在杭州的保姆莫焕晶故意纵火案;2018年2月16日、19日,发生在四川甘孜州雅江县因村民祭祀活动余火管理不善和电力短路,相继引发两起重大森林火灾,造成森林资源严重损失;还有大家所熟知的2019年3月30日发生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的特重大森林火灾,灭火消防官兵、当地救援干部群众英勇牺牲三十多人,同时造成大面积原始森林被付之一炬。二是法治意识不强,自我懈怠,放任自流,促成了自然灾害的肆意泛滥。对灾害警惕性不高,对灾难损失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预判不准确、估计不充分,没有足够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没有制定科学高效的应急预案,没有对大自然和神圣法纪的敬畏,很容易步违法犯罪后尘,无论是对个人、他人、还是集体、国家、社会都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注定终身遗憾,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五)缺乏科学监测和预警。一是在常见的几类自然灾害中,有些灾害很难预测,根据目前的科学水平是很难实行精准预测的。比如地震、泥石流等大型自然灾害,根本无法准确预判到它的活动走向及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它的爆发力和达到何种危害程度、造成的严重后果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真可谓防不胜防、始料未及,它的强度、速度、烈度等,都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丝毫不觉。二是心存侥幸、缺乏科学预警研判,导致病毒疫情大规模的扩散蔓延。例如2003年夏季在我国传播的SARS病毒;2020年1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1995年5月14日扎伊尔(非洲刚果)发现罕见传染病“埃博拉”。该疫情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在内共计爆发了五次。2014年该疫情又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刚果先后爆发,并波及美国、西班牙。其它大大小小的疫情也曾经在不同时段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国家蔓延传播。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严重威胁。对病毒的刨根究底,对人类与自然的相处规则、人们的生存环境、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要求我们对待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态度还亟待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变。这应该说是大自然无声的最强反抗,也是为人类敲响的一记沉重的警钟。同时也对我们今后怎样科学预警研判和及时高效防控上了生动一课,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也提供了更多研究探索的路径,让我们获取了优秀经验,汲取了沉痛教训,为以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给予了更多深刻启示,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也给予了更多期待。

(六)个别地方存在政府管控和支持力度不够的现象。一是有关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警惕性不强。规章制度不完善、防范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难以落实,保护设施体系难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二是资金投入不到位,没有建起应有的保护措施和监测防护体系,使生命财产处于脱离有效管护的未知和盲点状态,使灾难的频发程度和危险性形影不离、近在咫尺。三是缺乏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演练,群众对此十分陌生甚至一片空白,灾难来临会显得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四是群众自我防灾和应对保护意识不强。例如,2019年3月21日14时50分许,江苏省盐城市陈家港化工园区的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苯爆炸,造成78人遇难特别重大的安全事故。就是因为平常安全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细致,防范意识太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了特大伤亡后果。五是宣传不到位。一旦灾难发生,毫无思想准备和自我救赎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呈现游兵散勇式的鸡飞狗跳,很难合理应对以及得到科学施援。六是对灾难发生后的各种可能性缺乏充分必要的估计预判。一旦灾难突然降临,会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大灾大难发生之后所采取的措施不够果断、灵活,说白了就是应急经验不足,缺少实战能力。救灾应急物质储备不充分,平时缺少梳理防范,不知道该储备哪些物资,受灾时需要哪些东西,什么灾害面前准备相应的什么物资,都缺乏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研判储备,缺少一种未雨绸缪的心理准备和物资储备应对。比如在应对病毒疫情方面,就需要大量口罩和防护服、消毒液,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病魔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甚至一夜售罄、物价猛涨。出现了产家企业加班加点生产都供不应求的现象,还要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上积极征用和紧急求援。民间流行了一句话“看你对我好不好,就看谁先给我送口罩,就看谁一直来给我送口罩”。可谓是“一罩难求”。但是事前做梦也没想到2020年的春节口罩成了相关企业的畅销脱销商品,成了广大居民心心念念、梦寐以求的抢手货呢?这种商机、这种需求,只有紧急事件出现了,我们才如梦初醒,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怎么会是这样?我们在问我们自己,也在问卫生健康、疾控中心、民政救灾、应急管理等职能部门,这一切你们是否思考研究过,是否积极努力过?觉得这一切不可思议,为何要等到灾害突发后,我们才不得不仓促上阵、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甚至连想去找一个口罩做基本的防护都显得那么奢侈和可遇而不可求呢?这是我们是时候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了,要痛定思痛、居安思危,不能坐享其成、躺在安乐窝里睡大觉了。七是重功利、轻法治,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不强。缺乏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信仰和崇高追求,他们忽视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本履职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农历大年初一就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就明确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但是许多人就是为了一己私利而铤而走险,置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做出了伤天害理、害人害己、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背道而驰的事情。作为科学工作者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内把最可靠最有效的病毒疫情信息报告给政府卫生健康部门,以便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做出最佳决策,最大程度减少疫情病魔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威胁,尽可能减小对国家对人民利益和公共安全的损失。作为高级别医学专家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把科研成果奉献给养育自己的人民,这是职业道德使然,这是初心使命要求,这是医者仁爱良心所在。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把最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奉献给了世界知名专刊,天下尽知而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却一无所知,还被蒙在鼓里。让政府误判形势坐失最佳果断决策的战机,让有衣食父母之称的民众错失最佳救治良机,置广大患者于痛苦的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某些拿着祖国的高薪专家却侍奉着另有所图、别有用心的他国主旨,被利禄熏心而犯下的弥天大错。是他们将人民群众推向水深火热之中,也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最终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其所作所为为世人所不齿,也不能得到祖国和人民的宽容谅解。

QQ图片20200511215219.png

三、目前所采取的常见的有效防范和救援机制

(一)灾前监测。运用高科技手段科学预测、提前防范、巧妙应对、有效化解。对于一些常见的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无法准确预测,只有对狂风、暴雨、冰雹、洪水、雷电等自然灾害有比较可靠的预见性。因此,对泥石流、地震等灾害还无法完全避免,只是在灾害发生后尽可能地及时救灾、积极应对,积极组织力量救援,降低后期风险,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尽可能降低灾难的危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对后者提到的系列灾害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预测和掌控,能够在第一时间避开灾害,做到早预见、早准备、早应对、早撤离,确保生命财产最大化的安全。加大科技研发和设备运用的投入力度,提高防灾避灾减灾的应对能力,起关键作用的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准预测,让人们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或避让措施,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也是人们梦寐以求、趋之若鹜最想得到的。在科学愈来愈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对灾害的方法也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目标。例如,2018年6月1日17时52分许,四川达州市通川区西外镇塔沱市场发生了一起重大火灾事故。过火面积约5.1万平方米,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210余万元。火灾暴露出企业和监管部门诸多问题,违法建设问题突出,安全管理混乱,主体责任不落实,监管整改不到位,缺乏前瞻性、预判性。本来都可以避免的,但缺乏灾前监测,脱离科学掌控,不该发生的悲剧还是发生了。

(二)灾中自救。当突如其来的灾害来临时,救援力量不可能在第一时间瞬间到达。这时我们就要沉着机智、敏锐冷静,快速适应周边环境,作出恰到好处的快速反应,采取果断自救方式。在没有救援力量的情况下,这既是求生的本能反应,又是保存自身实力延缓危机等待救援的客观必须。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勇救班上同学的汶川映秀小英雄林浩;绵竹汉旺东汽中学学生薛枭在废墟中苦苦坚持耐心等待救援队伍;还有北川中学初三四班学生在汶川大地震中因在操场上体育课而全部幸免于难……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机会采取自救。一是他们处于有利时机,掌握了控制灾难的主动权。二是沉着冷静,善于巧妙应对,以不变应万变,当灾难来临时他们从不慌乱,从容面对,获得了远离灾难的机会,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灾中自救是很重要的一种应对灾难的有效办法,自救是救援队伍到来之前最明智的选择,我们需要学习多种方法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比如应对突发火灾、洪灾、溺水、触电、风灾、中毒、意外伤害等各种突发灾难和意外事件。必须做到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及时报警求援,并运用平常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及时开展自救,帮助自己获得重大求生机会。

(三)灾后急救。在成功应对的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提炼好办法好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如何做到有效救援呢?至少要做到四点,才算一个成功的救援,即要做到“科学、及时、精准、高效”这四点。例如,发生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2019年3月30日的特别重大火灾,前后两次采用了不同的救援方法,取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第一次采取消防官兵近距离的人工扑灭方式,结果是费力不讨好、劳民伤财,付出了3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的沉重代价。但第二次采取地面人员精准引导对接,采用直升机空中洒水灭火方式,就取得了良好效果,阻止了大火的蔓延,很快将火扑灭。面对其他灾害也一样,必须做到这四点,方能降灾止损。说明用科学的方法减灾施援是十分重要的,坚决不能想当然意气用事、瞎干蛮干。又如2017年6月24日,四川阿坝州茂县发生的特别重大山体滑坡灾害,交通运输部门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抢通保通工作,第一时间建立应急指挥机构,省交通厅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指导。24日晚上22:30左右,初步打通抢险机具通行便道2.4公里,25日下午17:30左右,越野车通行便道基本形成。截止6月26日12点,在现场共投入机具69台,投入救援专家和专业救援人员共304名,在附近集结待命机具65台。以最快的救援速度,以最周密的部署,以最有效的救援方法,赢得了最佳救援时机,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将危在旦夕的诸多生命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最大限度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精准诠释了高效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和中国智慧。

QQ图片20200511215301.png

四、对防范各种灾害的系列科学应对机制

(一)强化科学预警机制。建立科学预警机制是有效防灾减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整套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科学的预警机制,能够有效预防各种自然灾害,避免各种重大灾难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在目前状况下,有许多领域科技手段还不够完善,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预警条件还不完全成熟,还有许多科技领域和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要建立精准的科学预警机制,要有充分的技术防范准备,最主要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和短板,及时整改及时采取挽救措施,把危险提早消除,这才是本分中的本分,上策中的上策。能够制止不让灾难降临,不让惨不忍睹的悲剧上演,要胜过我们于灾后所作的万倍努力。譬如发生在2020年3月7日傍晚福建泉州欣佳酒店的坍塌事故。该项目未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无规划和施工许可,并且存在非法建设、违规改造等严重问题。更为可恶的是,房屋业主发现房屋基础下沉和关键承重柱变形等重大事故前兆时,仍然心存侥幸、继续违规冒险经营;还有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打非治违”流于形式,导致安全管理失控,最终酿成惨烈事故。所以要根本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还得在加速科研进度和革新技术手段上下足功夫,全方位监控,加强预警,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到位,及时堵住各种安全漏洞,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加强科研保障。培养高素质科研人员,壮大科研队伍体系,夯实科研基础,加强科研保障。整合科研资源,消减臃肿庞大机构,精简分流人员,明确职能职责和目标任务,强化科研绩效考核,提高科研效率。2、优化科研环境。赏罚分明,激励先进,惩罚在科研领域行为失范的科研人员。大力依法依规积极引荐倡导科研成果规范有序上市,助推科研成果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加强科研人员与企业、高等院校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为科研强筋壮骨,提供强大基础体系支撑。3、培育科研团队。创造良好科研氛围,形成科研领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良好势头。面向社会,进行科研项目公开招标。营造积极稳妥的科研竞争环境,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在依法竞争中要科研质量和成果。正如习总书记说的,“谁有本事谁就来揭榜。”挖掘社会潜力,助推科研事业积极健康发展,为救灾应急贡献力量。4、加强抢险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应急专业培训,着力强化基础运用研究,拓展预警体制体系研究,补齐供给预警体系设备,夯实预警科学研判基础。加强救援配套体系研究,加强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保证应急救援的刚性需要。

(二)创新及时救援机制。1、强化救援力量。建立专业高效精干的专业化救援队伍,在专业人才上予以充分保障,走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之路。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救灾防灾专业,培养培训高级专业救援人才,不断补充新时代专业救援人才力量。2、强化专业培训。根据救援需要,开设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应急救援课程,有计划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常态化培训,注重实战训练,夯实理论基础,强化职业救援道德建设,突出专业素质训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队伍的管教训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把救援队伍训练成真正的精兵强将。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3、强化思想教育。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练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对党绝对忠诚、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高素质救援铁兵。在艰难险阻面前敢于激流勇进、身先士卒,在危难时候敢于大胆亮剑,站得出来、顶得起来、豁得出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要拿出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吓倒的大无畏革命气魄,勇当先锋,敢打头阵。救援干部也要充分体现这种精神。4、优化技术装备。加大设备改造升级,增加设备科技含量,实现现代化设备、专业化救援的科学目标,向高精尖技术标准看齐,为打赢艰难困苦的高难度救援战奠定坚实的物资科技基础。例如,2020年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武汉、湖北乃至全国,在第一时间果断都采取了非常措施—封城封路封村封小区。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对疑似感染人员进行拉网式全面排查,不漏一村一户一人。实行县包乡镇、乡镇包村和社区,村、社区包户,户到人,层层传递责任,落实排查目标和任务。群防群控、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满足人力,保障财力,优先物资供给。免费治疗,医保报销加国家补助,先治疗后结算……无不在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大灾难面前处惊不变、驾驭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又加之采取了一系列高效严格、精细化管控方式,使得防控及时、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为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扩散起到了立竿见影的阻止作用,也为彻底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掌控了主动权,赢得了及时救援最佳时机,为世界抗击疫情树立了教科书式的示范样榜。

QQ图片20200511215328.png

(三)完善精准防范机制。1、完善救援预案。制定科学合理防灾减灾预案。制定预案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要合法合理、科学高效。在政府主导的同时要广泛吸纳社会机构、民间组织智慧,博采众长,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时而动,因事而异。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总结有益经验,汲取失败教训,不断修改完善、充实发展制定符合客观需要的救援方案。加强管理,强化科学救援专题研究。长效研究和短期管理相结合,平时训练和临时应急相结合,注重常态化无死角管理训练、摸排研究,查找不足,整改积病和突出问题,把救援服务重心转移到实战抢险救灾上来,为积极有效开展各项救援占据有利先决条件,在救援方式方法上、速度上做好强大雄厚的智能智慧储备。2、建立指挥体系。由政府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决议办法,组织相关部门统筹协调,调遣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由各级党委负责人和各级行政首长任指挥长,实行双首长负责制。建立反应迅速、高效便捷的指挥体系,让预案的各项构想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3、统一救援号令。统筹各方力量,整合资源,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听从号令,服从指挥,下好一盘整体救援棋。实现精准出击、高效救援的目标。4、练好救援功夫。加强预演预练,做好平时作业,练好过硬救援功夫。相关部门要制定统一方案,加强相关救援知识教育,熟悉救援流程,练好基本适应能力,达到实战救生本领的标准。5、配合救援行动。加强国民灾难危机教育,牢固树立防灾减灾避灾意识。积极配合救援行动,遵守相关规定,知晓基本救援流程,让救援精准开展、及时开展、正确开展,达到最佳救援效果。例如,2020年2月20日,在山东、湖北、浙江三省四所监狱共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512例。这也给监狱系统带来不小冲击,由于隔离人数较多,给监狱管理增加了不小难度。这就是在灾情的防范上不够周密精准,在初期管控排查环节上的疏忽大意,在疫情发生的初始阶段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的。

(四)构建高效重建机制。1、完善帮扶机制。实现点对点帮扶,当年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机制就是一个高效帮扶重建的范本,很值得借鉴。当年以一个省的力量来帮助一个县级单位(例如北京—什邡、浙江—青川、山东—北川、上海—都江堰、黑龙江—剑阁、湖北—汉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重建机制,也是以后值得推广的一对一对口援建办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对湖北各市州的医疗援助也采取了这种办法。这样能够集中一个省的力量进行精准对接,实现高效帮扶和高效重建。在资金资助和建设力量上都能够得到优先保障,同时也能够进一步落实帮扶责任,明确帮扶目标,增强帮扶意识。对援建方和受援方都有一种规制性的约束,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为双方向预定目标积极冲刺形成强大合力,从而加快建设进度,保证重建工程质量,化解工程建设中的各项不确定风险。2、充实重建资金。不打无准备的仗,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在财政上要予以充分保障,全力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弥补地方财政重建资金的亏空和不足,优先保障重建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地方年初财政预算,预留财政经费空间,确保灾后重建经费有来源有保障,确保按时足额支付到位,满足灾后重建需要,确保重建如期顺利进行。3、吸纳民间资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吸纳一切可以吸纳的社会民间资金。拓展社会渠道,整合社会资金,凝聚社会力量,搞好项目的招商引资和融资,扩大拓展延伸力量,奠定项目经济基础。开发政府与社会合作(PPP)重建项目,开发打包式的社会全外包服务项目(EPC)。让社会民间资金和力量广泛地参与到政府的重建项目中来,减轻政府融资难的负担,齐心协力搞好灾后重建。4、完善重建制度。发挥制度优势,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健全各项重建重塑重造制度,堵住重建管理中的各项漏洞,尤其是资金的使用分配流向和物资的采购管理、重建质量的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严之又严。要管得住、理得顺。要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约资金,确保工程建设或采购项目的质量合格达标,向高标准优质量看齐。要各尽所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条块分行业分部门,有的放矢,实行专业重建、对口重建。比如山林烧毁了该补栽树苗的就要补栽,让山河得到及时绿化;建筑设施倒塌、交通道路损毁的就应及时恢复重建,让高楼道路再展新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以及身体健康上的侵蚀打击,应及时去抚慰缝合、治疗调理。加强综合储备,健全日常管理,夯实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要拿得出、用得上,尽可能满足和保障重大险情发生时的应急需要。应采取各项积极有效措施补齐短板、纠偏治错、化险为夷,重整山河雄风,重拾生活信心,构建健康精神支柱,重建美丽家园。5、搞好个体重建。县、乡镇政府应功能前置,选派政治素质优良、作风过硬、能吃苦耐劳、熟悉重建业务的干部到村社一线参与重建,指导各项具体工作。组织人员调访民间受灾情况,做好基层村社户人的重建需求统计,搞好个体项目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导村民科学规划,进行科学合理重建。遵守相关法规,进行依法重建。加强质量监管,进行优质高效重建。协调重建资金及时到位,管好用足用活重建资金,搞好节俭安全重建,让村民住上放心可靠、满意舒适的房子。

QQ图片20200511215345.png

五、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创建正确舆情引导机制。1、先入为主,正面引导。掌握宣传舆论主动权。党委政府及有关专业部门应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基本情况,还原事实真相,给出权威解读和准确答案。争取第一时间发声、正确发声、权威发声。不要遮遮掩掩、闪烁其词,不要答非所问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私心杂念,坚持为人民发声、为正义发声、为公理发声、为党委政府发声、为法律和事实发声的基本原则,站稳舆论政治立场,选准舆论导向角度,明确舆论方向,精准舆论定位,厘清思路,掌控好每个关键节点,抓住每个细节,给以积极的正确的正面引导。2、不遮不掩,事实引导。依靠事实说话,坚决杜绝瞒天过海、威逼利诱、欺哄诱导等不当行为操纵引领灾情舆论宣传,为吸引公众眼球而不加思索考量、不加选择过滤,制造假大空、华而不实的错误新闻言论,误导社会视线和民众思维,引起社会不安情绪,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制造紧张气氛,激发民众恐慌情绪,引导决策失误,错失防灾减灾救灾最佳良机。由此可以看出,其弊端之深、危害之大。错误的谎言新闻将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对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要深刻认识及时准确披露相关信息的重大意义,要以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以如扛千钧的责任感,实事求是、准确把握灾情舆论的深刻内涵,要充分认识到一个新闻工作者所说的绝不是轻描淡写的只言片语,而是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纵横经纬之计。3、辟谣治谣,监督引导。宣传部门要会同公安、安全等执法机关建立完备的网络监督体系,明确职责任务,明确监督范围,有的放矢,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监督,依法严厉打击编谣造谣传谣等传递不实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组建网络监察队伍,强化网络专业监察研究,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网络监察保障,实现网络监察专业化目标,对网络信息实现精准监督、正确引导、标本兼治,从源头遏制谣言流言的滋生蔓延,打造文明高效、健康有序、的信息网络环境,建设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清清爽爽的网络空间,让寻衅滋事、蓄意造谣破坏者无藏身之地。4、建立阵地,官宣引导。建立官方宣传阵地,以官方宣传舆论为主。根据情况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传递权威信息,还原扑朔迷离的事实真相,制止各种不实的流言蜚语,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占据有利制高点。对各种流言是非和未经官方核实确认的不实信息严格梳理,逐一加以澄清。对因视野局限、认识不清的舆论观点常识性错误,要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立场不稳、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界限、态度恶劣的两面人观点、两面派行为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分毫不让;要发扬斗争精神,要和这些持一己错误执念、顽冥不化、一意孤行的思想行为作坚决彻底的斗争。对其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没有商量妥协的余地,没有回旋避让的理由。充分发挥官方媒体的有利条件和积极作用,强化正面宣传和阳光宣传,树立官媒的权威性、主流性、正确性、政治性、人民性。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灾情舆论向有利于施救和重建方向向好发展。5、法治至上,依法引导。新闻舆论宣传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法治性,要依法宣传、依法监督、依法引导,也才能树立官方宣传的权威性、主流性、正确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灾情宣传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法律和事实这两个关键要素,一旦丧失这两点,就会功亏一篑,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犹如空中楼阁一样,是缺乏支撑、站不住脚的,自然对减灾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都是极为不利的。官媒要坚持同样的标准对社会其他媒体舆论进行严标准高质量加以监督和正确引导。要求所有新闻媒介尊重事实、敬畏法律,尊重人性,遵循倡导新闻规律,实现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家人民利益的高度契合和有机统一,牢记职责使命,坚守职业道德标准,为党分忧,为民发声,为抗灾济难开拓一片广阔的救援领域,撑起一片强大的精神天地。

(二)强化救灾经费管理机制。1、建立工程项目前期调研预算联络审查机制。凡事预则立,工程项目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必须搞好科学立项、前期规划和投资经费预算。联合住建、生态环境、审计、财政等部门提前介入,对规划项目和预算方案、施工程序、质量保障等项目内容进行充分评估,开展全方位事前监督检查。做好经费使用方案,提出合理经费使用建议。既确保工程质量过硬达标创优,又不过余浪费国家财政资金。形成完备的资金使用目标建议书和质量达标综合评估方案,为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装上双保险。做到未雨绸缪,万无一失。2、建立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加强事中跟踪随建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用足用活每一分资金。列出采购清单,建立全程采购台账。进行同行业同物种价格对比,选择质优价廉品类采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质量监管,让所有采购的材料均符合国家标准,督促整体建设质量成为优质品牌工程。3、建立工程验收结项资金使用审计机制。加强事后审计监督,追溯资金使用方向,确认总体开支目标,是否按预设方案执行到位,有无遗漏、超标、违规、套取骗取、虚设项目等滥用资金的现象发生。严格行使审计监督权,依法依规形成条例清晰、内容完整、有理有据的审计报告,对政府和司法机关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后续整改和司法建议。政府和司法机关对审计报告和建议务必要高度重视,对资金使用中的违纪违法乱象坚决予以整顿纠正,要求限期整改。对短斤少两、偷工减料、移花接木等截取套用、贪污滥用资金而造成质量严重不达标的豆腐渣工程,要依纪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纪责任。4、建立救灾专项经费基层预算储备机制。加强救灾资金的专项预算;加强救灾紧缺物资的储备;对生产救灾急需物资的企业要加大财政补助和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转产转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质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建立良性的资金循环体系,确保一个钉子一个眼地专款专用,让救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让相关企业专心致志从事救灾紧缺物资生产,满足减灾救灾防灾和灾后建设需要。5、建立资金使用失职渎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涉灾资金管理。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资金的输入输出和使用,实行一岗双责和监管失职渎职责任倒查机制,坚决堵住资金流失的漏洞。建立电子台账与纸质台账同步协调体系,两类台账分类分人保管。实行向审计、财政、统计等部门的财务双报告制度,即电子台账和纸质台账同时报备。做到每天有小账,每月有月账,年终有总账,每个项目有专账。财经人员和分管领导要牢固树立勤政廉洁意识、居家节约意识,严守财经纪律,坚持不触碰法纪底线,为民建好账,为国守好财,为灾后重建尽职尽责、献计出力。6、建立工程项目质量终身负责机制。严格工程招标制度。大力推行网上报名、公开招标,严禁走后门招内部标,招亲朋好友的标。实行阳光招标、依法招标,招合格的标。为工程建设质量把好第一道关口。实行工程承揽资质审批准入制度。严格资质审验制度。承包方资质等级要与所承包工程相匹配,决不允许低质高配,更不容许没有资质的承包人进入招标竞选名单。实行承包人身份信息永久备案查验制度。严格实行工程承包人或法人代表身份信息查验和留存备案制度,并自觉接受相关行业部门的监督。对法人代表的社会信用代码、纳税识别号、身份信息、公司地址等内容要一一登记在册,并复印资质等证件存档备查。要依法依规签订建设工程承包以及其他附属合同,载明各方权利义务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合同要力求合法严谨、精准完备,作为各方切实履约的重要依据。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尤其是灾后重建,更要精益求精,不得有丝毫懈怠马虎。对工程建设质量要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放在历史的长河中长远考量,从安身立命的角度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在工程质量验收上要高标准、严要求,要对照既定施工方案,从严把关,决不能掉以轻心,趁浑水摸鱼,麻混过关。对质量不合格不达标的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停止工程验收,并依纪依法依规层层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决不妥协不含糊。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完全有必要且必须要求相关人员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并一查到底,不仅追究相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也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连带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例如,1999年1月4日(农历1998年冬月十七日),重庆市綦江县步行虹桥发生整体垮塌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于工程质量原因造成的重大事故案例。当天晚6时50分,数十名过桥者随大桥坠入河中,造成40人死亡、轻重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628.22万元的严重后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綦江虹桥垮塌案”。随后重庆有关方面启动了追责机制,主要设计者赵国勋(当时已八旬高龄)及政府多名相关责任人员被依法严厉处理。

QQ图片20200511215405.png

(三)体制机制有待于优化和完善。尤其是要理顺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好是将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事业单位与其隶属的主管机关加以合并。做到统一科学决策、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指挥协调,从而全面兼顾、整体推进,提高战斗执行能力,强化处突应急工作效果。要坚决防止外行指挥内行和内耗现象发生,避免推诿扯皮导致资源浪费,从而贻误战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公共利益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应向决策部门积极建议,提供准确可靠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及时反馈专业权威数据,为决策部门及时制定可行高效应急方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最佳决策依据支撑,向社会民众发布科学权威信息,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地保障。坚决抵制杜绝漏报误报甚至隐瞒不报等欺上瞒下、贻误良机、戕害人民的违法犯罪行为。要本着对国家对组织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严谨态度严格把关、科学施策,对标对本、做实做细每一个工作节点,力求精准无误、万无一失,做到最好,向完美的标准接近。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整合专业技术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的人才资源和物资科技等综合力量。要配套人事制度改革,要强化专业技术人才要素保障,把熟悉业务技能、懂行业管理、人品好、有职业操守的优秀人才想方设法汇聚到行业一线和党政管理决策部门来,凝聚专业智慧,发挥专业特长,释放人才能量,为打赢各种险战硬战艰难困苦之战提供强大人才资源支撑。要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服务思想。要统一谋划部署,要整体协同推进,要牢固树立大局观,要通盘考虑,整体下好一盘棋。坚决防止“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冒各的泡” 等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的与党委政府唱反调的自由主义、山头主义、不严不实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发生,从而保证减灾避险工作协调有序高效推进,打好打赢一场又一场不期而至的捍卫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利益的战争。

(四)监管弥补机制。1、完善防灾减灾方面的系列法律法规。加强相关立法,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尽量减少人为失误因素,充分掌握防灾减灾救灾的主动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调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等部门综合力量,让灾难的消耗与危害完全在可控范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严肃法纪,有责必究;重典治乱,以儆效尤。对关键时刻掉链子、推卸责任、贪生怕死、见死不救、失职渎职的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员,要依法依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追究责任、严肃处理。2、依法严厉打击防灾减灾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人为破坏、设置障碍,恶意阻止救援的;对贪污侵占、截留私分、克扣挪用减灾防灾经费的;对重大险情或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有义务配合有关部门抢险救灾的相关单位和个人拒不服从命令、拒不支持配合、拒不履行义务等妨害执行公务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列入不间断全天候整治范围,扫清防灾救灾减灾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为防灾减灾救灾创造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3、严格执行防灾减灾的系列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完善奖惩制度,优化奖惩方案,突出奖惩核心要义,彰显新时代价值倾向,做到应奖全奖、该惩必惩,弘扬社会正能量,注重教化引领,移风易俗,引导一方社会风气向善向好发展。对公民个人、社会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率先垂范起到标杆样板作用的,要及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褒奖。对失职渎职、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者,要依法依规予以追责示问、严惩不殆。4、健全防灾减灾监管体系。加强组织建设,抽调精兵强将,汇聚专业力量,以常态化建设为依托,以长效和短期相结合,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组建临时监管队伍,健全机动灵活的监管体系,突出队伍的政治性、群众性、高效性、专业性、灵活性、民间性和低成本性,解决组建监管专业队伍的体制机制性难题。以政府为中心,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职、担当作为,扛起肩上的责任,不辜负党的重托,担负起人民赋予的各项使命,尽好综合救援的监督管理义务。广泛发动群众和其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群防群控、整体联动,一呼百应,环环相扣,里应外合、无缝衔接,落实措施、保障到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众志成城、合力攻坚,集中智慧和力量打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5、打通各种弥补和救济渠道,给予受灾受难群众及时弥补供给。在医疗政策上执行国家统一就医标准,在身体康复治疗上予以保障。充分满足救灾物资的需要,保障群众受灾期间的正常生活不断链不脱节。强化重建和灾后恢复机制,健全重建管理政策体系。统一对因灾伤亡人员的抚慰抚恤政策,执行统一救济补助标准。及时将国家重建资金及其他配套资金全额拨付到户到人,不搞花式折扣,不无故拖延。完善救灾救济配套政策,让灾民养足中气,恢复元气,建好家园,搞好副业和家庭经营,实现家庭经济的咸鱼翻身,实现由受灾到脱贫,由脱贫致富到过上小康的彻底大转身。搞好重建后续服务,加强重建质量监管,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党的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严把质量关,建成让人民群众住得放心舒心、质量可靠、安全满意的房子。6、加强受灾期间的市场监管。坚决防止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良现象发生。加大各类市场出售物资质量监管,严禁以次充优的不合格产品、过期产品、假冒伪劣产品招摇过市,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严格检疫检测标准,把严生活物资进入市场的各道关口,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对不遵守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正当竞争、价格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从业者,要严管重罚、顶格处理,坚决确保市场产品质量合格、安全可靠。坚决维护价格平稳、运行有力的正常市场秩序,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难搞好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让广大人民群众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攻克时坚,战胜各种困难,免除后顾之忧。(付宝 彭涛 侯亮 曹新松 )

 

 


责任编辑:刘华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