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边县公安局倾力打造警营文化 激发队伍生机活力

来源:峨边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1-05 10:28:23

近年来,峨边县公安局坚持以警为本,大力加强警营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活跃警营文化生活,缓解广大民辅警工作压力,使广大民警焕发了精神面貌,强健了身心体魄,培养了团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一、“三个到位”确保警营文化扎根。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局党委充分认识到警营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摒弃“重业务工作、轻文化建设”的原有思想,把警营文化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谋划推动全局警营文化建设的思路、任务和措施,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使警营文化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机制保障到位。建立健全警营文化组织管理制度,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系统抓、政工部门重点抓、相关警种协助抓、党团组织合力抓,做到有制度支持,有监督落实,形成上下齐动、分工负责、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三是载体建设到位。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警营文化工作的投入。首先是在局机关和各个派出所打造建设了公安警营文化室,及时添置更新图书报刊、体育器材等,以完善的条件为警营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运行保障;其次是挖掘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警察文化人才,建立公安文化人才档案库,保持警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成立公安文体兴趣小组,吸收有兴趣的民警积极参与,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和竞技比赛,拉动警营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二、“三个平台”培树警营文化理念。一是搭建文化培育平台。抓住元旦、春节、“110”等重要节日,作为开展警营文化建设的“常规动作”,精选“从警日、入党日、退休日”等重要时刻,作为开展警营文化建设的“自选动作”,组织开展专题性的文体活动,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时代主旋律。同时,因地制宜地在办公区、生活区布置一些书画、摄影、格言警句等,建立文化长廊和荣誉室,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民警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历练。二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一方面,借助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舞蹈等团体,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警营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今年以来,先后报送40余人参加了全县干部职工篮球、羽毛球兴趣爱好培养班,全面拓展竞技人才。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民警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求知欲和上进心,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今年9月,组织了15名民警到浙江参加政法干警“铁纪担当忠诚铸魂”培训。三是搭建文化展示平台。立足警察职业特点,突出警营特色,围绕服务民生主题,结合平安峨边创建工作,从平安意识确立、平安知识普及、平安行为养成等方面着手,积极融入文化元素,及时挖掘窗口服务、社区警务、治安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把为民服务理念和工作成效用丰富的文化载体表现出来,切实把警营文化的正能量传递出来,积极打造符合峨边公安特色的文化品牌,彰显出“文化出凝聚力、文化出战斗力”的独特魅力。

三、“三项活动”丰富警营文化载体。一是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专题读书班活动,围绕党纪党规主题,打造由“县局”一把手牵头领学、全警参与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县局政工部门量身打造“国学润警心”读书分享会,20余名参赛人员将研读心得通过精心打造的PPT向全警展现,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民警在工作之余学习充电的动力。二是组织文艺汇演。针对全局民警的不同兴趣爱好和专长,成立了书法、摄影、文学、文艺表演等兴趣小组,以满足不足层面民警的文化需求,切实让广大多才多艺的民警找到归属。充分利用元旦、春节、“110”等重大节庆适时组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联合县文化馆成功举第四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文艺晚会。三是开展体育竞技。适时组织开展一系列趣味类、竞技类的体能竞赛活动,局长、政委亲自参与警体竞技活动,与民警们一同比赛、一同展示技艺,形成了良好的活动氛围。成功组织举办警察趣味运动会,组织50余名民辅警代表参加全市警体会,篮球团体项目获得第5名佳绩,实现以体育竞技活动促进警体技能训练的工作目标。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