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防控疫情,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

来源:中国人口出版社 作者:中国人口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0-02-09 12:23:06

 2020年伊始,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突然而至。每天,当我们打开手机或电视,都会看到急剧增长的患病者数据。面对关乎生命的大事,我们自然会感到焦虑和恐慌,危机不仅影响身体,也必然会带来糟糕的情绪。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057.jpg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02.jpg

  别着急,今天金牛区生态环境局整理了九类在疫情期间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分享给大家,赶快一起来看看吧。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07.jpg

一、怎样提高心理免疫力

  1、规律作息,不熬夜,合理饮食,多吃清淡食物。

  2、进行室内休闲娱乐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音乐、做手工、画画、打太极、做操、八段锦、瑜伽、舞蹈、跟家人聊天等,保持积极心态。

  3、不要刷手机看小道消息,放大负面信息,增加恐慌。



二、每天看疫情信息过多,造成过度焦虑怎么办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16.jpg

  减少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建议每天接收有关信息不超过1个小时。


三、疫情信息铺天盖地,如何合理关注信息“点”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21.jpg

  1、非专业人士不应过度关注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等专业数据,避免因道听途说而产生焦虑、恐惧。

  2、应根据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建议,将重点放在自身防护上。


四、心理紧张影响睡眠怎么办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25.jpg

  1、避免熬夜,适量锻炼,保证身心稳定。

  2、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训练等方式,降低身心焦虑水平,从而改善睡眠。

  3、睡前不要过分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4、睡前热水洗脚。按摩涌泉穴、大陵穴、神门穴和安眠穴。

  5、合理规划生活,参加线上运动健身课程、读书小组、绘画摄影入门等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缓解焦虑、紧张。


五、因防控宅家导致日常生活节奏被打乱等现实问题,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怎么办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32.jpg

  正确认识,积极面对。调整好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情绪,不要让不良情绪互相影响。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适应,你和家人的情绪都会自然好转。


六、家人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自己隔离在家里,心理崩溃了怎么办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35.jpg


  1、接受这个事实,让家人安心治疗。

  2、把治疗的任务交给医护人员,每天给家人一个电话,发发微信进行交流,相信很快会重逢的。



七、如何对儿童进行心理防护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39.jpg

  1、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关掉疫情相关接收通道,当孩子休息或不在近前时再阅读疫情资讯或观看疫情相关视频。

  2、家长应与儿童一起保持作息规律,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室内锻炼、家务劳动、亲子游戏等。

  3、用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如绘画),解释孩子对疫情所不理解的问题,有助于孩子理解病毒、生病等概念。

  4、父母保持情绪稳定,及时觉察并调节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在孩子面前尽量呈现出稳定、积极且有力量的一面。

  5、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保持足够的耐心聆听;允许孩子哭泣和表达恐惧情绪,帮助他认识到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并通过绘画等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舒缓不良情绪。



八、如何帮助老年人做好心理防护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43.jpg

  1、老年人的亲人及照料者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解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与防控情况,避免造成恐惧。 

  2、保持以往的作息规律,防止白天睡眠过久导致夜晚失眠、焦虑。

  3、保障文娱生活,舒缓焦躁等不良情绪。

  4、疫病传播期间限制出行,会导致老年人下棋、打牌等娱乐生活无法继续,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躁不安等现象。家人及照料者应积极关注老年人情绪及心理变化,通过短视频、电视节目等转移注意力。



九、密切接触者如何调适心理状态

微信图片_20200209112154.jpg

  1、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配合居家观察。

  2、不过度自我怀疑或捕风捉影,如发现身体不适,并达到权威部门建议的就诊标准,做好防护并到医院就诊。

  3、规律作息,保障充足睡眠。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4、与家人或朋友电话沟通或通过网络在线交流,舒缓紧张等负面情绪。

  5、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道听途说。

  6、若情绪持续变差,且无法控制,可寻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帮助,如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渠道等。(中国人口出版社)

责任编辑:赵博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