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大年初一,电影《唐探1900》霸屏各大影院。该片由陈思诚担任编剧和监制,并与戴墨共同执导,王宝强、刘昊然领衔主演。故事背景设定在1900年的旧金山,讲述了一名白人女子在唐人街被杀害,嫌疑人是一名华人男子,案件引发社会动荡,民众要求取缔唐人街。
中医秦福和华人阿鬼卷入此案,他们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斗智斗勇,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融入探案主线。主人公通过观察病案中的舌苔颜色、脉象异动,层层揭开真相,令观众直呼“哇哦,哇哦,中医居然这么燃”!
作为医院的一名宣传人员,我在银幕光影中看到的,不仅是剧情的跌宕,更是一份我们医护人员的共鸣——在彩超、DR片与针灸针并存的医院里,我们何尝不是每天都在“破译”患者的身体密码?我们医院难道不是天天在上演《唐探1900》!
该电影启示:从“中医四诊”到临床的“侦探思维”。《唐探1900》中,“望闻问切”不仅是破案工具,更暗合医护人员的临床观察逻辑。中医四诊是指中医临床用以检查患者,从而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诊察手段,简称为四诊。
“望”见无声的呼救
影片里,泛黄的病历档案中一枚暗红色舌印成为关键证据。现实中,我们医护人员“望诊”同样敏锐,他们运用医生的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身体局部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变化,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望诊中,尤以望面部和舌最为重要。这细微的“望”,很多时候成为患者及时治疗的关键。副主任医师黄世芳说“我能从患者走路时的步态异常,判断是否存在髋关节、膝关节病变……”
“闻”出数据背后的危机
电影中,侦探中医秦福和华人阿鬼通过咳嗽声定位嫌疑人。临床上,闻诊是指通过医生的听觉及嗅觉,辨别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音,身体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
在中医科,医师黄厚君、陈荣潇、周兴利他们能从患者关节活动时发出的异常声响中“闻”出隐患。举例来说,膝关节屈伸间的弹响,可能暗示半月板损伤;髋关节产生的摩擦音,也许是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体现……
“问”出潜藏的隐情
影片中,主角靠交谈揪出关键线索。临床上,医生的“问”同样不可或缺。问诊是指医生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低询问,了解患者的现在症状、疾病发生的可能原因、病程经过、诊疗过程,以及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外在环境等,并关注患者的寒热、汗、头身感觉、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
住院医师董宇浩说:“得的什么病啊?”问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或不适,是定位问题;“什么原因啊?”问的是引起不适的原因,或者是疾病的大概性质,如炎症、肿瘤等,属于定性问题;“严不严重啊?”问的是病情的严重程度,属于定情问题。比如,吴万杰通过询问患者受伤时的姿势、外力作用方向,辅助判断骨折类型;曾驿询问日常的工作、生活习惯,了解引发关节劳损的原因;邱丹询问疼痛发作的时间、频率、程度,精准评估病情。一个患者因手腕疼痛就医,蒋超通过细致询问,发现其长期高强度使用手腕操作电脑,最终给她确诊为腱鞘炎。
"切”知内在的状况
影片主角触摸物证,感受纹理、温度变化来挖掘故事。医学领域中,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切脉和触按病人的体表部分,察看病人的脉象、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说起中医的切诊,一般会说是切脉,其实切诊不单单是切脉,还有切皮肤、切胁下、切心下、切大小少腹等。切字有贴近之意,如切身、亲切,就是用手亲近病者之躯来诊断疾病。
副主任医师曾友英说:比如触摸骨折部位,可以感知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判断是否有炎症反应;触摸关节间隙,评估关节软骨磨损情况;触摸肌肉紧张度,了解肌肉损伤恢复程度。在为骨折患者换药时,医护人员通过触摸伤口周边皮肤,能够察觉是否有皮下积液,及时发现感染迹象,为患者康复保驾护航。
以上简单介绍“望闻问切”,让大家有一个基本了解,如需诊病,建议找医院的专业医生。(谢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