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陈贤建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他们的救治对象有些特殊:精神疾病患者。一直以来,正是因为病人的特殊性,更考验他们的医术和耐性。
陈贤建查阅资料
支持陈贤建坚守下来的原因很简单:这既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
选择——“能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那就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
10月18日,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区,身着白大褂的陈贤建在一群老年人中来来回回,给这个听听,给那个瞧瞧,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这么过去了。
熟悉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人都知道,该院主要收治精神疾病患者。医院建院已有20年,目前有精神疾病患者700多人。
为了防止病人犯病时发生意外,这里的病房和其他病房有些不同,科室门口加装了一道防护栅栏。
陈贤建照顾患者喝水
陈贤建是四川达州人,原本在当地一所卫生院工作。“5·12”汶川地震一年后,陈贤建主动申请到了阿坝州黑水县参加对口支援,而对口支援黑水县的还有来自隆昌的医务工作者。
2014年,在一次闲聊中,陈贤建得知,隆昌的精神科专业医务人员很缺,于是,陈贤建通过专业考试,来到了隆昌。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想着,能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那就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陈贤建说,来隆昌之前,他并没有和精神疾病患者接触过,多少有些紧张。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陈贤建发现,精神疾病患者只是在发病时行为不受自己支配,“其实,当病情得到控制后,他们是很可爱的人。”
但不少人对精神疾病患者缺少正确的认识,“很多人会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有的从心理上抵触他们……”也正是有这样的因素在其中,精神疾病专业医务工作者比较匮乏。目前,在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疾病专科医生仅有30人,面对数百人的病人队伍,医务工作者都是在连轴转,一次值班就是24小时。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病,致残率高,能把这一部分人照顾好,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一种方式。”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邹园介绍,陈贤建和院里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扎根于此,无怨无悔地付出,值得表扬。
“工作繁重,待遇低,依然选择这一行,靠的是什么?”邹园自问,“真的不是为了钱……”曾经有私立医院来挖人,开出了3万元一个月的待遇,陈贤建没有去。
“这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我们的事业……”陈贤建轻声说。
陈贤建为患者做检查
坚持——“他们何尝不是我的亲人呢……”
陈贤建负责的老年病区,有30多名病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年轻的21岁。要说这里的医生和其他医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大概就是“挨打”吧。一些疾病发作期的病人会有打人的举动,医务工作者被打,是常有的事。
2018年的一天,医院里送来一名女性精神疾病患者,该患者刚入院时情绪非常激动,行为举止也无法自控。陈贤建赶紧安排她做体检,但好几次,病人都挣扎着扑向陈贤建。就在陈贤建埋头做检查时,这名病人突然操起一个塑料盆砸向陈贤建,盆子当场砸破了,陈贤建的后脑勺也被砸出了一个大包,但他还是忍着痛,为病人继续做完了体检。
后来,这名病人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每次看到陈贤建都特别不好意思,但陈贤建依旧悉心为她诊治,并没有因为曾经挨了这一下而有所区别。
“这有啥子,我们的同事哪有没挨过打的?”陈贤建说得满不在乎,“他们也是生了病,没办法了。”
对于刚入院的病人,特别是有伤人和自伤行为的病人,医务人员观察的频率会更高,花费的精力也更多。而这些病人度过发病期后,流露出来的很多小细节总是让人特别感动,“他们一样有感情,一样期待被社会所接纳,也一样懂得感恩……”
一些病人,即便已经康复,但因为亲人嫌麻烦或者担心再次犯病,拒绝将他们接回去,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陈贤建都十分难过。
一次,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被送进来,因为没有儿女,只有间接亲属,当时被送过来时,得了肺炎需要输液,陈贤建多次打电话给病人亲属,却多次吃了“闭门羹”。看着这名患者躺在病床上,无依无靠,陈贤建一直照顾他直到康复。
而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一些年老的病人,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只能躺在床上;有的病人虽然病情得到控制,但因为亲人不能接受,只能待在医院里。在和这些患者长时间接触后,医患之间,多了一种胜似亲人的感情。
这样的感情,让陈贤建有了牵挂,一定要待在医院里才会觉得踏实。好几次外出学习,几天没见这些病人,他总是忍不住会问一问护士病区的情况。
和其他综合医院不同的是,这里的患者需要医院随时注意他们精神状态的变化。为了防止病人跌倒或发生其他意外,每半个小时,医护人员就要对病区进行一次巡视,即便是有监控,也要时刻盯着。所以,值班时,几乎不能合眼,陈贤建和同事一值班就是24小时,交接完已是中午过了,回到家补个觉,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值班。而在休息过程中,如果病人有什么意外发生,陈贤建还要赶回来。
一次,正在休息的陈贤建接到电话,他负责的一名病人突发疾病,需要他回去处理。陈贤建火速赶到,给病人家属打了电话后,将病人抱上轮椅,推着就往检查室跑,直到把病人护理好,情况稳定下来。
患者邱芳(化名)已在医院待了十年时间,尽管早已康复,随时可以出院,但她还是选择待在医院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在这里,能感觉到家庭的温馨,这里的医生待我们也很好,尤其是陈医生!”
每年,陈贤建会回达州老家一两次探望父母。一次,走到半路上,医院临时有事打来电话,陈贤建又倒了回去。好在父母对他的工作很支持,他也习惯了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的日子,一天24小时开机,医院随叫随到。曾经,陈贤建也有机会到更好的医院去,但他拒绝了。“和病人相处久了,有了感情,会舍不得……”陈贤建顿了顿,“他们何尝不是我的亲人呢……”
收获——“看着病人康复出院,那种感觉无法用物质来衡量。”
医院除了对病人进行医治,还需要对康复出院的病人进行随访。这也是陈贤建和他的同事所做的工作之一。
陈贤建的同事聂英回忆,一次,他们去黄家镇的一个村上走访一位患者。路上,车坏了,又下着雨,没有办法,一行人只能走路到村里。近2.5公里的湿滑泥路,大家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后,陈贤建等人对患者服药情况、病情状况等进行了交流。“回来之后,他的鞋子都开胶了,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聂英说,陈贤建不善言辞,但工作兢兢业业,对于加班,也从来没有怨言。
“80后”陈贤建,额头上爬着少许皱纹,头发中夹杂着零星白发,看起来有些老成。
2018年,隆昌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陈贤建负责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相关项目,他要搜集一个片区的中医药资料,还要到辖区的59个村卫生室去指导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健康教育。同时,住院部的临床工作也不能丢。
那段时间,他白天出去走访或在住院部工作,晚上整理资料,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这样持续了近两个月,陈贤建负责的项目顺利通过,而他头上也不知不觉多了些白发。
休息时,陈贤建没有闲着,他围绕如何给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好的治疗做一些课题和研究。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还是以西药为主,但西药易产生手抖、流涎等副作用,陈贤建利用自己的中医专业知识,采用中药治疗西药所产生的副作用,通过中西医结合,能安全有效地控制病情,又减轻了副作用。不仅如此,他还研究出中药粉末熏蒸法,以降低院感的发生率。这个方法,医院至今还在使用,效果也还不错。
“很少看他有空闲的时候,不是在替病人诊治,就是在查阅资料。”聂英和陈贤建一个办公室,在她印象里,陈贤建永远那么忙。陈贤建的妻子是这个医院的一名护士,两人的工作都很忙,有时,实在忙不过来,干脆把孩子也带到医院里来,医院仿佛他们的另一个家。
“看着病人康复出院,那种感觉无法用物质来衡量……”这句话,陈贤建说得很认真。(隆昌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