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禁毒故事】大凉山深处的说书人和“故事大王”

来源:会理县禁毒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30 15:49:27

 审车的日子又到了,郭凡特地起了个早,从他帮扶的白坤村驱车几十公里赶到了甘洛县城。车辆监测站外,一个皮肤黝黑、个子瘦高的小伙子一眼就从井然有序的车队中认出了他,并笑盈盈地冲他打招呼:“郭大哥,您来啦!”

  尽管阳光有些晃眼,但郭凡稍一眯眼,就认出这正是曾经白坤村的问题青年沙马某生,他的岁数也就二十出头,一双深邃的眼睛,穿着工作服,整个人的形象看上去十分得体。虽然沙马某生在车辆监测站工作的消息他去年年底就已经知道了,但亲自在这儿见到他还是头一回,即便和他再熟悉,也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

  “好兄弟,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实在是太欣慰了。我们全体白坤村的帮扶人员都由衷地为你现在的变化感到高兴!”郭凡下车端详了沙马某生一番,然后握着他的手感慨颇深地说道。

  沙马某生听到这番话,脸上泛出了两片红晕,对于这位曾经染毒的彝族青年来说,能够拥有这样一份体面的工作是想都不敢想的。他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变化,正是郭凡等一干扶贫干部帮扶的结果。

  一句让人震惊的话

  两年前,郭凡主动请缨,从会理县小黑箐乡政府到甘洛县两河乡白坤村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辗转数百公里,且不说山路十八弯,单凭映入眼帘如残垣断壁般的土坯房,他一下子感觉自己回到了上个世纪。

  郭凡和两个同伴居住的村活动室是村里唯一的一幢砖房,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三个人住在一起显得十分拥挤。一到夜间,寒风就会从墙上的破窗灌进来,咆哮个不停,他们只得用纸壳将其封住才能入睡。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帮扶生活。

  沙马某生是郭凡帮扶的贫困户里面条件最困难的,由于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五个孩子,生活的担子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其他的子女暂且不提,光说到三儿子沙马某沙和四儿子沙马某生,那可是村里人人皆知的“瘾君子”,当时他们因吸毒被强戒。沙马家一下子失去两个重要的劳动力,经济上入不敷出。

  在了解了沙马一家的情况后,郭凡决定从这两个吸毒的儿子入手,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去一次戒毒所,给沙马家的两兄弟捎去一些慰问品,同时充当他们和家人的“传话筒”。时间一长,他们也就相互熟识了。沙马某沙告诉郭凡:“我从小就叛逆,外面的世界有太多诱惑,那时觉得我们村里的人都特别傻,就像井底之蛙,连毒品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也不例外,第一次尝试毒品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东西会带来什么危害,以至于后面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甚至还把自己辍学的弟弟也拉下了水。在出租屋里,我们一群所谓的‘嗑友’以各种姿势躺在地上,交替使用着一支钝了又反复磨尖的注射器将毒品注射进身体里。等我知道这个东西害人不浅的时候,已经晚了……”

  就如沙马某沙所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毒品几乎是一无所知。一旦因为经济窘困陷入无毒可吸的境地,男的以贩养吸、女的以“卖”养吸……

  另外一件事更让郭凡震惊。他刚来白坤村没多久的时候,有户村民给女儿相亲,想让郭凡当个见证。就在女方询问对方父母这个男孩的身体情况时,男方父母这样作答:“能得什么病哦,也就一个艾滋病而已!”

  “也就一个艾滋病而已”,这句话给了郭凡当头一棒。他这才意识到,由于交通闭塞,教育普及程度低,村民们对艾滋病及其传播方式一无所知!

  来听他们说书讲故事

  郭凡和帮扶工作组及村两委决定花大力气向村民们宣讲禁毒和防艾知识。由于语言上存在障碍,再加上他们不断重复着大段书面化的内容,使得村民们接受起来难度很大。经过无数次实践的反复打磨,他们的宣传内容变得生动、简明。郭凡和帮扶工作组的同事们挨家挨户开展宣传,将禁毒宣传教育和“全覆盖入户” “两不愁三保障” “开展农民夜校”等工作相结合,和相关部门合力控辍保学,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说故事讲道理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村民的欢迎。现在,听他们“讲故事”成了村民农闲时节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家乡的脱贫攻坚出份力

  2018年春节前后,凉山州“1+15+N”绿色家园及工作站闭环式戒毒康复体系建成并投入使用,郭凡从戒毒所了解到,沙马某生的吸毒史并不长,目前他已经适应了服用美沙酮来脱毒。经他的争取,沙马某生成功从戒毒所转移到了绿色家园进行戒毒康复治疗。

  郭凡告诉沙马某沙:“你弟弟情况比你好点,先到外面去等你,你要不断向他看齐。等你出来了,我帮你们照一张全家福。”

  沙马某生在绿色家园康复得很好,期间还积极参加劳动技能培训,为今后的就业帮扶安置做准备,他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机动车方面的课程。郭凡时不时地去绿色家园探望他、跟他谈心。

  期间,沙马某沙也从戒毒所转移到了绿色家园接受康复治疗。而完成康复治疗的沙马某生则被安置到了汽车监测站工作。郭凡实现自己的诺言,替他们一家人照了全家福。

  2019年年底,郭凡获全州优秀帮扶责任人表彰,领奖后立刻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凉山逐渐成为了境外毒品经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我在外读大学期间,听老师说到我的家乡凉山毒情严重,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毒品问题严重影响凉山形象,阻碍凉山发展,侵害凉山人民的身心健康。毒害不除,脱贫就没有希望。我自己申请来白坤村开展禁毒扶贫工作,就是想为凉山的脱贫攻坚出一份力!”郭凡说。



责任编辑:罗霞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