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重 逢

来源: 作者:蒲荔塬 杨丽丽 发布时间:2024-06-01 21:00:57

2016年女儿节那天,市妇联第二届全市最美女性评选揭晓,听力语言障碍儿童教师李婧,荣幸成为其中一员。站在领奖台,享受这份荣誉带给她的欣喜时,师范学院毕业的李婧老师仿佛醍醐灌顶,顿悟这份残疾儿童康复教学工作的光荣。她和她所代表的女同事有了一个别称,新时代“烛光里的好妈妈”。

我读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前,专程拜访了这位“烛光里的好妈妈”。当时,李婧老师还只是一个七岁孩子的妈妈。全市最美女性的荣誉,让她为过去的点滴成绩自豪。燃烧自己的青春热血,让那些残疾孩子开口说话重返普校校园,让那些残疾孩子的妈妈重现久违的欢笑……就这样风里雨里十来年。李婧老师说:“这些年跳槽的机会一再错肩而过,初心难忘,爱成习惯,丢不下那些需要拉一把的残疾孩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李婧老师坦言,“放眼世界,残缺总是与圆满相伴,残疾也总是与健全相依。人生没有残缺,人类没有残疾,也许是奢望是梦想是不可能。”人们避之不及的残缺或者残疾,一旦降临,个人不得不承受,家庭不得不面对,社会不得不付出。李婧老师若有所思地告诉我,“人之所以为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扶残助残中促进文明提升。”

想到残疾儿童的渴望、家长的期待、国家的重托,李婧老师领奖的那一刻,心中感到这份荣耀让她任重道远。她笑着对我说,“有钱人拿钱做慈善,而我就在一个慈善的岗位上,为什么不去珍惜这么好的机会?”

时光荏苒,晃眼八年过去了。一个偶然机会,我与李婧老师相遇在川北华灯绽放的夜晚。八年后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工作单位经历改革后,残疾儿童康复教学与医院治疗融为一体,一些老同事先后离开了,她却依然坚守着这份事业。

这八年,她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上。教学期间她密切关注孩子状况,熟悉孩子的情绪爱好,分析孩子听力语言个体差异,优化每一节教学集体课程和个别化教学方案,创设良好康复教学环境,努力完成好听力语言障碍儿童抢救性康复,竭力缩短孩子的听觉语言年龄和实际年龄的差距,力争康复与学龄教育同步。

这八年,她不断提升专业素质。通过外出学习,购买专业书籍,向行业资深人士请教,不断提高康复技能,积累总结康复工作经验,结合康复教育教学做好课题研究,发挥自己在行业内经验愈加丰富的优势。

这八年,她对职责担当有了新理解。主抓参训儿童家长培训,让家长在责任面前不逃避,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失败面前不放弃,提高家长康复技能技巧,实现家校(院)共育,力争残疾儿童早日回归普通幼儿园或小学校。

……

聊起这八年乃至十八年,李婧老师似乎有永远说不完的话,感觉她的精神面貌和她从事的工作,始终处于在线状态。而我所从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仅才三年,一条道路弯弯曲曲刚刚向前延伸。

笑脸面对人生,行动诠释诺言,仁爱谱写辉煌。这是我对李婧老师十八年听力语言障碍儿童教学工作的解读。“道路是自己选择的,选择就是责任。它需要定力,更应当执守。”

分手后,李婧老师深沉的话语,还在我的耳边久久回荡。这个重逢的夜晚,真美……

 

 

 


责任编辑:杨睿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