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眉山市:法治宣传-根治欠薪④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适用范围

来源:眉山市司法局 作者:眉司宣 发布时间:2021-01-26 17:57:02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0年5月1日施行,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专门性法规,是依法治欠的重要体现和制度保证,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根治欠薪工作的高度重视,开启了依法治欠的新阶段。

《条例》的适用范围并未采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表述,其适用范围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只要是“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覆盖的范围,都属于《条例》的适用范围。《条例》的适用范围,具体从支付工资的市场主体、农民工、工资这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支付工资的主体

从支付工资的一方主体来看,不仅限于“用人单位”。从《条例》第三条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规定来看,第五条“市场主体负责”中的“市场主体”包括“单位和个人”,即负有支付农民工工资的“市场主体”,既包括“单位”,也包括“个人”。

(一)支付工资的“单位”主体

从《条例》规定的内容来看,“单位”具体包括:1.“用人单位”;2.“建设单位”;3.“总包单位”;4.“分包单位”。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招用农民工时,自己就是“用人单位”。

(二)支付工资的“个人”主体

从《条例》规定的内容来看,“个人”具体包括:1.违法发包或违法分包中的“个人”;2.作为自然人的“出资人”。

二、农民工

《条例》保护的农民工,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

(一)“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明确了农民工范围的界定标准,即排除了“城镇居民”。至于如何界定“农民工”,国家会建立户口查询机制,通过法定途径和法定标准来确定“农村居民”身份。

这就意味着在工地上干活的可能不是农民工,因为可能是“城镇居民”;意味着白领甚至高管也可能是农民工,如果他属于“农村居民”。

(二)“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干活的“农村居民”并非都是《条例》所适用的“农民工”,必须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才属于《条例》所称的“农民工”。如果是个人雇佣的“农民工”,或者是家庭雇佣的“农民工”,不属于《条例》的调整范围。当然,这里的个人雇佣的“农民工”,排除了违法发包、违法分包中的个人雇佣的情形,后者属于相关法律和《条例》明确禁止范围。

三、“工资”

《条例》保障的“工资”,是指“农民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后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工资”应当符合《条例》和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如按照《条例》规定,必须以货币形式发放;按照《劳动法》规定,至少每月支付一次。(眉司宣)

责任编辑:白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