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看见打鱼子(专业捕鱼人)在河边、塘堰、水库打鱼,即使寒冬腊月,甚至是打霜下雪,依然赤脚划船下水捕鱼,难道他们不怕冷吗?
2024年3月18日,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在鱼米之乡的邻水县丰禾镇鱼鳞滩村一组,遇到了20世纪邻水县捕鱼队的甘建林,给我讲述了他曾经捕鱼的陈年往事,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
捕鱼技术一般都是祖传,1966年,10岁的甘建林开始学习捕鱼,从他父亲到他的儿子,三代人从事捕鱼。
甘建林的家在邻水县丰禾镇鱼鳞滩村一组,大洪河边,其父亲是一位专业捕鱼者,得天独厚的环境,让甘建林成为了一名捕鱼的行家里手。
丰禾被誉为鱼米之乡,其“渔”业源于1958年,重庆长寿修建大洪河发电站以后,沿河两岸水位上升,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洪河,渔业资源丰富,渐渐地,沿河两岸的人们就以捕鱼为生,代代相传。
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洪河沿岸的渔民常年活跃在大洪河两岸从事捕鱼,但在每年的3月至5月鱼产卵期,人们自觉停工,放养生息,保障鱼繁殖,利于日后捕捞。
夏天捕鱼通常在夜晚,因当时无冲养设备,高温鱼不易成活,易死腐烂,且人易中暑。秋、冬季,白天夜晚都可打鱼,那时打鱼用的是旋网,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拦河网捕鱼。拦河网有浮纲、脚纲,浮纲浮于水面,脚纲沉于水下。浮纲、脚纲的材料是聚乙烯,脚纲加了铁器材料或铝器材料,能沉底。
渔业资源属国家所有,县上成立专业捕鱼队伍,大洪河沿河两岸的丰禾、复盛、长滩当时都成立了捕鱼分队,丰禾捕鱼队有40余只船、每只船2人,共计80余人。
捕鱼下网需有一定经验,在水较深、乱石滩的地方鱼群居,在这些地方下网才会有收获。
捕鱼通常要借助水獭帮忙,水獭在川东一带又称扁子,是一种野生动物,具有天生的捕鱼本领。人们发现水獭的捕鱼本领后,千方百计将其捕获并加以驯化,使之成为人们捕鱼的好帮手。使用旋网捕鱼时,在网的顶部留有一个洞口,俗称“猫口”,撒网后,将水獭从猫口放入网中。渔民在水獭的颈部系有一根线(开始用的线是麻绳,后来用的是聚乙烯线),俗称“水线”。渔民手握住水线,感觉水獭捕到鱼后,用力将水獭拉出水面,用舀斗将鱼舀上盛水的船。每次捕鱼后要给水獭“特食”,即喂小鱼给水獭吃,以示奖励,如果没有吃到特食,水獭就不会继续工作。
也有的地方用老鸹督(追)鱼的方法捕鱼。老鸹的嘴壳特别尖且为倒钩状,一旦老鸹的嘴壳勾住鱼鳃,鱼是无法逃脱的。老鸹督鱼方法捕鱼多是用拦河网捕鱼,当网将四周水面隔断,老鸹就在水中督鱼,鱼逃跑遇到前面的渔网时,处于条件反射,游的速度减慢或停顿,这时,老鸹即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鱼鳃或嘴皮叼住,拖出水面,渔民用舀斗将鱼和老鸹一并舀上来。当遇到大鱼,一只老鸹无法拖动时,几只老鸹合作,将鱼抬出水面。渔民在老鸹的颈部系上绳子,绳子既不能系得过紧,以免老鸹嘴张不大,无法捕鱼,也不能系的过松,以致老鸹将捕到的小鱼吞下咽喉,吃饱后不再继续工作。老鸹捕到鱼后一样要喂特食,如若没有吃到特食,老鸹将不再继续工作。也有不放拦河网,只放几只老鸹入水中追捕鱼的,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捕到不足一斤的小鱼。当要换地方捕捞时,渔民将划船的毫杆(大约4厘米粗,长6—7米)伸起来,老鸹就飞到毫杆上,渔民将老鸹放在船上。老鸹捕鱼不用绳子系住,它不会飞走。老鸹也是一种野生动物,经过人们驯化后成为渔民捕鱼的帮手。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邻水的城北镇有个地方专门繁殖、饲养捕鱼的老鸹。
1980年,邻水县渔场设在人和乡,后又称洪河,现在称黎家镇,属县办企业,渔船主每年要向渔场交一定数额的钱,剩余部分才是工资,渔船、渔网都是渔民自备,属渔民私有财产。
20世纪80年代,大洪河上游的邻水段没有放鱼苗,重庆长寿段放养鱼苗,邻水捕的鱼是大洪河涨水后随洪水游上来的鱼。1990年开始,随着网箱养鱼、库汊养鱼的兴起,邻水县大量投放鱼苗。县捕鱼队分为网箱养鱼、库汊养鱼、大河捕鱼几支队伍。都是上半年养鱼、下半年捕鱼。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无论打霜下雪,打鱼队都要下河捕鱼,那个年代,没有统靴、没有雨具,渔民赤脚上船开展捕鱼活动,冬天很寒冷,渔民御寒主要是用铁罐子煮饭后的余炭火烧的热水。打鱼人吃住在船上,闲暇之余就到坡上拾干柴,用于煮饭。煮饭用的是铁罐子,将铁罐子其中一面锯一个口子为灶口。煮饭后的炭火还很旺,渔民就用茶壶盛水置于罐子上面温热水备用,遇寒冷天气,他们就将手伸入热水壶中驱寒,之后又投入工作。脚冷了就没有办法驱寒。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统靴、雨衣等雨具逐渐普及,渔民捕鱼不再赤脚光头,从此,捕鱼不再惧寒风雨雪了。
2020年1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捕令后,大洪河系长江流域禁捕水域,丰禾的渔民们自觉遵守国家法令,不再捕鱼,而是常年活跃在大洪河沿岸,当起了禁捕法令义务宣传员,守护国家的珍稀渔业资源。当年那些捕鱼队的队员,国家按政策给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虽然不再从事捕鱼,但无生活的后顾之忧。(包福安)